“互联网+”,成产业转型催化剂
“互联网+”不仅把昔日难以获得的服务实实在在“+”到了一起,还正在对中国经济起到转型升级的催化剂作用,这一效果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深化,助力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虽然服务业的成长令人欣喜,但各项数据仍表明制造业的寒冷依旧,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从内部看,高耗能、高成本、低技术水平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达国家采取“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制造业形成强大的挤压。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1年我国出口年平均增长达21.6%。而2014年同比增长仅4.9%,增速明显放缓。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产业结构调整已到了不进则退的“窗口期”。从现阶段来看,制造业仍是我国的优势产业。如何正确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成为新的课题。
实践表明,世界级大企业所需技术超过一半是来源于企业外部或与外部进行研究开发合作而获得的。同样,我国制造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尽管创新能力较强,但规模普遍偏小,单个企业的研发投入能力更加有限,难以独立完成技术突破和实现向中高端跃升。
不过,“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推进我国制造业更好构建与发挥创新网络的作用。制造企业应自发将互联网深度融入创新过程,以互联网这一工具整合企业内部与外部、国内与国际研发资源,以研发资源共享提高创新成功率,加快创新成果应用,并分担创新投入风险。
当然,这要求国家产业创新政策做出适当调整,更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的具体施政者能够快速适应新的增长动力。
趋势已经产生,车轮已经转动。作为施政者,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旧的思维和体制之下,再新的经济动力也依然会畏首畏尾,施展不开自己的拳脚。新常态、新经济,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来临。
关于“互联网+”的十年发展目标,国务院全文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据媒体统计,有33个国家机关负责包括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等在内的11项重点行动,既涵盖了制造业、农业、金融、能源等具体产业,也涉及环境、养老、医疗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