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
从外部颠覆到里应外合
现实中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等难题,而互联网+医疗,正在挑战着所有人的想象力。
具体来讲,互联网将优化传统的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一条龙的健康管理服务。在传统的医患模式中,患者普遍存在事前缺乏预防,事中体验差,事后无服务的现象。而通过互联网医疗,患者有望从移动医疗数据端监测自身健康数据,做好事前防范;在诊疗服务中,依靠移动医疗实现网上挂号、询诊、购买、支付,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提升事中体验;并依靠互联网在事后与医生沟通。
医院目前对互联网的利用已经颇为常见,主要是在掌上医院的应用方面。这些在国务院的指导意见当中已经都有所提及,包括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而且,由于医院开放态度,掌上医院已经成为互联网医疗中竞争最激烈的领域。
医生对互联网的认知则表现了递进的状态,早期是相对简单的个人品牌的建立和推广,逐步发展则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健康咨询服务,近期随着医生集团概念的流行,医生对互联网的利用又有了新的突破。
不少医生开始以团队的形式进驻互联网,通过在线平台为患者服务,包括健康咨询、预约问诊、诊后随诊等,还有利用远程医疗技术为基层、边远地区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甚至已经有医生提出建立互联网医院。
虽然来自医疗体系的互联网应用很多仍然处于实践初期,但应该看到的是,互联网医疗其实已经明显发生了转变。它正在从最开始纯粹来自外部力量对现有医疗体系的颠覆,逐渐转变成一场医疗领域内外力量“里应外合”共同推动的大变革。
互联网+教育
让教育更关注“人的维度”
曾有人将“互联网+教育”理解为将教学过程从线下移至线上,还有人将其理解为教学打破时空与人数的限制,理解为授课、作业、考试的方式的更为便捷……但这些或许都还不是“互联网+教育”的本质。
“互联网+”究竟能给教育带来什么?仔细品读一下由于互联网热引发的教育界内部的讨论热词,我们能寻到一丝线索:“翻转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慕课”和“O2O”学习模式,让按需学习、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基于大数据的教学与评价”,让学习者的个性与差异性得到充分凸显与尊重。以上种种,让我们捕捉到了一个共同的关键词——“人的维度”。
是的,“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最大改变,不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让教育有了“人的维度”,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真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而这些,恰恰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相对不足的。曾有教育学家指出,传统的教育模式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和批量生产的模式,铃声、教案、教材和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的场景,人才培养的标准是一致的。也曾有校长痛心疾首,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世界,我们不仅关注他们的分数,还应该关注分数背后的东西,更应该关注他们的生命健壮与精神成长。然而遗憾的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如此系统地形成促进学生成长的关联模型,教育在很多时候,依然依靠零散的经验、刻板的方式和想当然的判断。
这一切,将基于互联网发生改变。基于互联网,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每一次评价与反馈、每一次提问与质疑,都可以作为数据转化为信息,作为个性化学习与评价的依据;基于互联网的“用户思维”,老师们会更加在意学生的深度需求,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因材施教才会扎根课堂,师生才会真正成为合作者,共同开发和创造恰切的课程。
有人说,当改革无法触动教育,技术会触动它。期待“互联网+”,为教育带来更多更好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