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出行
专车、快车、顺风车,你选哪个?
假如回到十年前,寒风中等来一辆空驶且愿意载你的出租车或许只能靠“人品”。“招手拦车”是城市巡游出租车的主要服务形式,当然,你还可以拨打电话预约一辆出租车来接驾,至于其现在何处、几时能来恐怕都是“未知”。
时至今日,貌似一切都变了。“我等你”变成了“你抢我”,没有遥遥无期的等待,一个点击就能让周边司机看到你的用车诉求,且乘客和驾驶员的基本信息变得很透明,位置、个人信用、联系电话都可以在见面前获知。
正是由于跟互联网的结合,使得传统出租车行业有了新的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屡遭诟病的“打车难”等困境;同时还迸发出新的“火花”,衍生出“专车”、“快车”、“顺风车”等差异化、更高效的服务模式。
11月9日,交通运输部对《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公开意见征集正式结束,意味在最后的完善阶段后,我国将正式出台有关网约车服务的规范。
未来国内出租车市场规模依然巨大,会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盯着这块蛋糕,不仅将倒逼传统出租车企业“入网”改革,同时,包括车辆租赁公司在内的拥有资源优势的企业也会加速与互联网融合,挤进网约车的新平台。但可以肯定的是,消费者将从变革中获得更多“福利”。
互联网+汽车
非现实主义的未来
汽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两个方向:智能化和电动化。
互联网与汽车行业的融合,本质就是推动汽车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电动化则缩小了其他企业与传统车企在汽车生产上的技术差距。有了这样的趋势作为背景,互联网+汽车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未来。
事实上,我们当前看到的互联网汽车,只是汽车在智能化进程中的第一阶段。搭载了互联系统的汽车,能够提供在线导航、行车电脑等功能,实际上就是将汽车中控屏幕变成了像手机、电脑一样的网络终端。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汽车将走向车联网,也就是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之间的联网,并且以此为基础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进入这个阶段后,汽车将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更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终端。
互联网的加速渗透,让传统车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样一个危险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下,融合,成了最明智的选择。车企有些选择独立开发,有些选择与互联网公司合作,行走在路上的汽车,同时正在演变成一个移动接收器。汽车中控台上的屏幕,已经成为一块兵家必争之地。
看得出来,互联网汽车实际上已经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它正在一步步走进我们的生活。但是,针对当前这个行业的现实,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想要真正实现汽车与网络的全面互联,依然有许多问题是需要直接面对的。比如,如何避免汽车联网带来的安全隐患?
长远看来,汽车最终会成为一个信息活跃的网络终端。而届时成熟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将无时不刻提供海量数据,为互联网汽车提供智力支持。未来的互联网汽车,基于大数据的支撑,减少事故发生率、提高车辆安全性,提升道路使用效率都成为现实。而这些功能的实现,也能帮助减少车辆尾气排放、降低城市大气污染。
不过从现阶段看来,汽车行业的互联网时代并未真正到来。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