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综合报道 “我们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们最不了解的。”这一年,“互联网+”成为新“宠儿”。可以说, 互联网从诞生开始,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彻底改变着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
事实上,作为2015年最热的关键词之一,“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其从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到人们社交的方式与范围,再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力所及,无不正在迅速地全面互联网化,所谓“互联网+”的互联网思维,似乎才刚刚开始。
那么,这一听起来高大上的科技词汇,在今年到底与哪些行业碰撞出了火花?“互联网+”时代的新生活,又到底给我们普通群众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什么是“互联网+”?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自此,“互联网+”顿成显学,中国也全面开启了“互联网+”元年。
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用互联网业界人士的话来说,以前+互联网是个物理反应,而现在的互联网+则是个化学反应。
3月12日,全国两会还没结束,阿里巴巴集团研究院便发布了《“互联网+”——中国经济新引擎》的研究报告。在阿里副总裁高红冰看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断成熟,经济性、便利性和性价比越来越高。未来5-10年,继传媒、广告、零售业之后,交通、物流、本地生活服务、批发和产业集群、制造业、农业、金融、房地产等行业会完成在线化、数据化,出现“互联网+”的热潮。
其实,“互联网+”的例子绝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比如,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有了京东,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支付宝,传统的红娘+互联网有了世纪佳缘,传统交通+互联网有了快的滴滴,传统餐厅+互联网有了众多团购和外卖网站……
互联网不是万能的,但互联网将连接一切,继而打破传统的信息不对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劳动生产率。互联网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新的DNA,能使各行各业在新的环境中实现新生。此后,“互联网+”不仅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生态,而且逐步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
不可否认,中国也确实已经具备了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的基础:2014年我国信息经济总量达16.2万亿元,同比增长21%,占GDP比重超过26%,已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互联网经济规模占全球互联网经济总规模的5.7%;全球市值前十大互联网企业中占据4席;网民规模高达6.49亿,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