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工业
重塑传统工业助力“中国智造”
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等多重政策红利刺激下,据测算,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至少可带来3万亿美元左右GDP增量。潮流不可抗拒,但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让“互联网+工业”切实落地。
有专家这样理解“互联网+工业”的内涵,即传统制造业企业采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 优化研发与设计、生产与制造、营销与服务各个环节。“互联网+”将会从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彻底改造传统工业。
我国传统制造企业长期以来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方面的低成本优势,通过规模化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竞争优势,但其路径依赖也导致其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用户的个性化、定制化和精准化需求,更难以成为真正的智能制造企业,因而必须主动拥抱“互联网+”。然而,真正的“智能制造”,绝不是互联网融入传统制造业,而是传统制造业融入互联网。
“互联网+工业”将重塑制造业“微笑曲线”价值链。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将共同创造价值、共同传递价值、共同分享价值。
工业企业进行互联网化,需要从观念、商业模式、生产流程、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彻底再造。如专家所言,“互联网+”不是一次营销变革,而是一场生态革命。没有技术升级的互联网转型是一次“死亡之旅”。一定要保持并提升原有的核心竞争能力、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渠道及品牌战略。同时结合趋势,使自己的发展契合消费者结构的演变,在技术上跟上数据为王的潮流,在资金上合理利用金融市场。
互联网+农业
助推农业走进3.0时代
农业看起来离互联网最远,但“互联网+农业”的潜力却是巨大的。现代农业是“互联网+”的生存土壤,“互联网+”会使现代农业更加精彩纷呈。
“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它是对于现有行业信息化的继承,更是对于行业信息化延伸或者说是浴火重生,农业在奔向3.0 时代的路上风景会更加精彩。
当前农业产业链系统效率低下。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程度依然很低,产业链面临“内忧外患”。概况起来看,围绕农业生产,整个农业产业链系统包括农资供应、农业金融、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的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物质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贯穿其中。当前的系统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信息逐级交互、物资(产品)一级级流动、支付和物资一起一级级流动、信贷服务独立于其他行为。
“互联网+”将重塑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1、“互联网+”切入农资市场,将从农资生产、流通、营销、服务各方面影响农业生产中的农资供应,进而变革农资生产商和农户之间的关系。2、“互联网+”将大幅推动了智慧农业的进程;互联网将通过精确农业、农业物联网、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等来实现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农业规模化难以推进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以及产品价值实现问题等的改造。3、农业互联网时代将从“空间、时间、成本、安全、个性化”五个角度全面改变农产品消费市场,增强农产品消费者的客户体验和客户粘性。4、农业龙头企业有着全产业链中最为丰富的信息,借助互联网,可以建立起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全产业上下游提供金融的投融资、网上支付等服务;农业互联网金融将贯穿于农资销售和购买、农业生产全过程、农产品销售过程的每个过程。
农业互联网生态圈:一张大网畅通各方。“互联网+”对农业的重构就是通过信息流打通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善的农业互联网生态圈,这里信息极度开放和对称。此时,农业互联网平台成了产业链的核心,融通了整个产业链的物质、资金和信息流,使得整个产业链共生、共赢、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