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银行
敢不敢来一场不带钱包的旅行
众所周知,第三方支付平台就是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融合的产物,所谓第三方支付,是一些和产品所在国家以及国内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
国内第三方支付的起源还要追溯到2000年以前,而影响力最大的,要数阿里巴巴集团CEO马云在2004年创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此后,财付通、块钱和PayPal等第三方支付企业也加入竞争,作为“后来者”的微信支付凭借巨大的社交用户规模成为“后起之秀”。
除了基础性的网络支付功能,第三方支付平台还开通了转账、理财以及生活缴费等多种服务模式,个人资金流转更加灵活。不用去银行也可以进行免费的小额转账;不见面也可以随时随地给好友发个红包;甚至在电网营业厅关门后,还可以通过APP网上购电,再也不用担心临时断电。
今年7月底,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已于8月28日结束公开征求意见。该意见稿意图“弱化”第三方支付账户的转账功能,并对其支付账户的支付环节进行规范。
不难想象,第三方支付的“触角”会越伸越广,从线上延伸至线下。餐饮、连锁超市、购物中心都成为它们的战场,销售人员甚至更希望消费者使用第三方支付的手机客户端买单,而非现金和银行卡。如此来看,来一场不带钱包的旅行也不是不可能了。
互联网+通信
阵痛之下的智慧蝶变
随着社交工具的不断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更换套餐来调整自己的话费配置。动辄上百元的通话费、短信费正在被流量取代,三大运营商旧有的通信体系也在面临新的变局。
2013年,微信的实时对讲功能一度赢得好评,但终究未形成气候。“群聊速度太快、太乱”“太费流量”“双方互动不及时,耽误事”……种种原因,微信以有别于短信、通话的另一种形态存在着。
时隔一年,微信电话再次搅乱了三大运营商的通信体系。微信电话本到底能走多远,“能量”会有多大?三大运营商维持的通信局面、收费标准会不会被颠覆?
之前,由于微信业务带走了运营商的大笔短信收入,就曾经传出运营商计划“向微信收费”的消息。如今,微信凭借一个电话本已经超越短信,直接触碰到运营商的核心地带——语音通话。
进入2015年,互联网虽然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撼动三大运营商,但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微信电话本已经给运营商敲响了警钟,预示着新通信时代即将到来。
“互联网对传统通信业务的冲击还停留在原始的同类竞争阶段,当务之急是向相关业务的发散,而不是纵向的恶性竞争。”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通信工程教研室负责人胡斌认为,“互联网+通信业”的发展方向不应该局限在对传统通信业务的升级和优化上。短信、语音通话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要超越、取代可能性已经不大,最大的缺口在于与这些业务有一定关联性的其他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