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象四
出故障后,难以鉴定的尴尬
遇到加价提车?买到旧车故障车?这些相对还好解决,但如果买到一辆质量有问题的新车,容易解决还好,如果情况严重想退换车的话,车主往往要面对持久战,还有各种无法解决的烦恼。
根据现代金报报道,宁波的张先生花100多万元在宁波某奔驰4S店,买了一辆德国原装进口S级奔驰汽车。原本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情,可这种喜悦才维持了短短几个月,就变成了无穷无尽的“烦恼”。原来,张先生去年3月买的车,6月份就发现车子突然无论如何也启动不了,车上的电脑系统也一直报警。尽管很快得到了解决,但后续的问题故障接踵而来:车辆发动机底部有漏油、爆胎、又无法启动……在接连发生各种故障意外后,4S还是没有办法保证解决问题。张先生忍受不住了,干脆在车身印刷维权字眼到处逛,并与4S店多次交涉。4S店最终答应愿意退车,但需要他自己承担近15万元的折旧费。
“车子质量有问题,凭什么要我自己承担。”张先生想不通,几经波折后大半年已经过去了。实际上这只是普通车主遇到汽车质量问题后,进行艰难维权的缩影之一。在这个案例中,4S店并不是没有尝试解决。该4S店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张先生反映的车辆问题确实存在,但需要拆开进行检查,可对方不同意拆开,因此无法找到故障源。在汽车质量问题维权过程中,普遍存在不信任的问题,毕竟谁也不愿意当事人来当“裁判”。而汽车的专业性太强,普通车主在鉴定质量具体问题时,往往只能听4S店“一面之词”。即便是4S店的说法正确,双方也往往因为不信任而无法继续下去。作为专业性强、又是大宗商品的汽车,车主在进行质量问题维权时往往吃亏,而且最难的就是退换车。
怪象背后:缺失的第三方鉴定
汽车产品具有很强专业性,普通的车主根本没法对质量问题的鉴定拥有话语权。厂商在国内市场推出“汽车三包”之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中立的第三方鉴定机构非常重要。“汽车三包”新规推出之时,就提出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组织建立家用汽车产品三包责任争议处理技术咨询人员库,为争议处理提供技术咨询。但这么久过去了,依然没有看到车主能够找得到、用得起的鉴定机构。没有公平公正中立的第三方鉴定机构,这往往导致车主维权只能靠闹,从而导致汽车维权的各种闹剧层出不穷。
据了解,去年10月份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在京组织召开汽车三包第三方争议处理机制研讨会。会上,进一步明确了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开展汽车三包第三方争议处理体系试点研究工作的重点及方向,为下一步试点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希望,这个第三方争议处理机制能够尽快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