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作怪!汽车市场五大怪现象损你没商量(3)

2016-03-09 16:17 羊城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潜规则作怪 汽车市场五大怪现象损你没商量

怪象三

强制消费——加价提车

消费者买车按原价不打折买还不行,想提车还需要加价,这样的怪现象一直存在于汽车业界。据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报道,去年在深圳就接二连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据报道,去年1月以来,深圳陆续有消费者投诉,称由于市政府于2014年12月29日18时实施小汽车增量调控政策,深圳市大胜机电设备有限公司针对在小汽车增量调控前已签订购车合同但未提车的消费者,在提车时要求加价或购买“大礼包”才能提车。根据深圳市市场稽查局透露,在查办本案过程中,还陆续接到消费者关于另外几家汽车经销商存在类似违法行为的投诉。

深圳市民刘先生也遇到了同样的遭遇。据报道,他在深圳红彤东浩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预付了5000元定金购买一辆科帕奇轿车,谁知在提车时被要求加价提车,理由是“受限购影响,车行亏损严重,卖了这款车亏损5000多元。”尽管刘先生在相关部门投诉后得到了调解并成功。但出乎意料的是,刘先生和记者一起去提车的时候,依然被要求加价并购买保养套餐,只是价格少了点。

如果说深圳这些案例是因为限购原因而集体爆发的话,其实在平时的汽车销售当中,强迫消费者加价提车现象并不鲜见。有的在买车之前就明确表示要加价才能尽早提车;有的是在电商平台上以优惠价格购车,在线下4S店实际签定购车合同时,却被要求还要加价才能提车,实际上并不优惠。在全国消协公布的统计报告中,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就包括强制消费行为,如强制搭售保险、挂牌、装饰等服务。

怪象背后:愿者上钩的强盗逻辑

上述的这些案例,都是在付款后提车时被要求加价,算是较为极端的案例。更多的是在消费者买车咨询的时候,就已经表明了需要加价提车,这已经是多年的怪象,却一直存在。可惜的是,这样的现象却一直有市场,而且有不少消费者愿意加价提车。在一些消费者的心里认为,好商品“吊高”来卖也是正常的,正所谓物稀价高。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消费者并不情愿,但为了能够尽早提到车,也只能认了。更有一些高端消费者并不在乎加价那几万块钱,宁愿加钱解决问题。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在无形中助长了这种风气。

更恶劣的是,一些经销商和厂家一起,通过营造缺货的气氛来人为制造加价理由,总之愿者上钩。而不知情的消费者反而自愿“上钩”。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