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国企三年巨变:抓牢协同发展新机遇跑出“北京速度”(3)

2017-02-23 10:56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协同发展优化空间布局

大光明全景图2

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各家北京市属企业发挥“先锋队”的示范引领作用,优化布局共赢发展,取得骄人业绩,2016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国有企业平均水平,位居四个直辖市之首。图为:北京住总大光明中心在天津武清开业。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下,北京市国资系统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化空间布局。

北京市国资委早在2014年就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京津冀产权市场发展联盟,主动作为、率先推进市属企业产业转移和对接协作。三年来实施金隅和冀东重组,化解水泥产能,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一次有益创新和尝试。加快首都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建设,曹妃甸产业先行启动区已签约39个项目,首农三元工业园、北京现代四工厂竣工投产。

目前金隅集团产能疏解和转型工作已见成效,除了在河北廊坊大厂建设了一系列新型工业企业,还将天坛家具在西三旗的生产制造系统全部转移到河北大厂的金隅工业园区外,还关停疏解了大红门地区的方仕鞋城和鑫海鞋城。

在全球钢铁行业陷入低谷,业绩普遍不振的情况下,位于曹妃甸的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逆势飘红,2014年全年盈利1.23亿元,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2015年上半年,首钢京唐的四大主打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名列榜首,家电板市场占有率22.98%,车轮钢30.3%,高强钢26.12%,集装箱用钢20.11%。作为首钢整体从北京搬迁至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新区的载体,凭借着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数据,首钢京唐已成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之路上的示范企业。

据介绍,市国资委系统在2017年将持续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京津合作示范区等首都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加快推进曹妃甸首钢京唐二期、京唐城际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此外,北京还要继续加大“抱团出海”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轨道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力度,开展海外并购重组,开拓国际市场。

 改革提速释放发展活力

水立方 

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各家北京市属企业发挥“先锋队”的示范引领作用,优化布局共赢发展,取得骄人业绩,2016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国有企业平均水平,位居四个直辖市之首。图为:水立方。

三年来,北京市国资系统着力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在“放”上做文章。通过“1+N”文件的发布和实施,不断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以提升市属国有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北京国资国企的新一轮重组整合已经拉开序幕。“合并重组的基本原则,是引导和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聚。”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透露,46家市属国企还会继续合并,而整合之后的体制机制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将进一步释放出改革活力。

对此,北京市国资委表示,在过去的2016年,北京金隅集团和郊区旅游公司已经开展了混改,2017年将继续推进改革,未来北京市属国企混改重心会放在食品、农业、旅游、新能源汽车四大领域。专家对此分析称,上述企业都来自于社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在进行混改后,将极大地拉动北京日常居民消费,也将推进企业盈利拉高。

目前,北京已经进行混改的市属国企占比超过七成,进入2017年,北京将在竞争类国企中的一级企业进行混改,在公共服务类国企中引进市场化竞争机制,提高这类国企的服务能力,特殊功能类国企则要提高投融资水平,如主业是投资轨道交通的京投公司,未来的改革方向就是将“PPP+股权+债券”这种投融资模式引入公司。

具体到竞争类市属国企的混改,员工持股则成为了重头戏。2016年12月22日,员工持股试点办法落地北京。据记者了解到的最新消息,员工持股试点已敲定新能源、生活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6家市属国企正在研究完善实施方案,并有若干家企业也将逐步开展相关工作。

北京市还把公司上市作为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形式,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国企发展,大力推进市属企业特别是一级企业改制上市。目前,市属国有上市公司已达58家,发行股票63只。

此外,市国资委系统将制定关于职业经理人有关管理办法,出台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办法,加大对违规投资经营等行为的追责力度,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相关链接:

协同发展这三年首都国企在行动专题

责任编辑:李继业(Q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