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豹,看看北京国企到底是怎样改革的?
国企改革正在向深水区挺近,北京国企改革也在提速换挡。管中窥豹,不见得全面,却也能够反映改革大潮中的点点滴滴。或改革创新,或强强组团,虽在路上,但皆有声响,他们不失为首都国企学习的好榜样。
北京首钢:“老树”开双创“新花”
由首钢总公司参与创立的创业公社诞生于首钢老工业区,但并无涉钢业,而是为创业者服务的创业生态圈。三年内,创业公社成为北京最大的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的小微企业有1200余家,培育出的中关村雏鹰人才企业占全市总量的五成以上,这里已成了首钢转型升级的新名片。百年“钢城”,变身创业“乐土”。
钢厂和创业,貌似不相干,二者怎么能联系到一起?创业公社董事长刘循序这样形容:“创业公社就是首钢这棵‘老树’开出的‘新花’。”
北人集团:从造机器到造园区
“这里曾经是中国最大的印刷装备制造基地,而会展大厅所在地此前正是北人亦庄的装配厂房。”北人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培武介绍,北人集团通过改造升级,老厂房完成华丽变身,成为了集会展交易、设计研发、试验检测、产业孵化器等功能于一体的北人亦创智能机器人创新园区,这里也将成为世界机器人大会的永久会址。
亦创园总投资22亿元,占地16.24万平方米,整个项目将于2019年达产,届时将打造全球性机器人研发设计和集成创新中心、全球性机器人展示交流和技术交易中心、全国性机器人系统集成总部基地和工程示范应用中心,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3.7亿元。
首旅集团:为国企改革写下新注解
成立于1998年2月的首旅集团,是北京市委、市政府为推进北京旅游业体制改革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近年来,首旅集团大力改革创新,放管结合,进退有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大胆尝试。
首汽约车是首旅集团秉承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思路、推进老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的积极尝试。截至今年7月底,首汽约车全国注册用户超过260万人次,日均完成订单量近5万单。今年上半年,网约车数量已近9000辆。行业排名进入全国前五。
改革让老国企焕发青春。统计显示,2015年,首旅集团总资产突破500亿元,营业收入突破380亿元,约占北京市旅游总收入的8%。2016年,首旅集团在全国20大旅游集团中名列第6位。
联手央企:组团斩获乌市最大PPP项目
继获取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轻轨项目后,北京市属国企与央企“组团”再获“一带一路”项目。乌鲁木齐市最大PPP(公私合作)项目——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日前签约,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和中国铁建股份公司联合体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取得了乌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投资、建设及后续30年运营管理权。
据悉,乌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由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和中国铁建股份公司联合体作为社会资本方,占股比例为51%,乌市城市轨道集团,占股比例为49%。联合体与乌市城轨集团联手成立特许经营公司,共同投资、建设、运营乌市轨道交通2号线。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主要负责这条线路建设管理。
资源整合:首发集团与公联公司合并重组
一家是负责北京大部分高速公路建设的首发集团,另一家是掌管着联络线和交通枢纽建设的公联公司,这两家首都国企日前宣布合并重组。此次重组,公联公司的国有资产无偿划转给首发集团,并由首发集团对其行使出资人职责,公联公司保留独立法人地位。
北京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重组有利于促进优势资产资源集中集聚,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国有资本的集中度和配置效率,提升城市服务保障能力的需要,将有利于打造一体化的道路投融资建设运营平台,创新投融资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道路投资建设。此外,双方资源整合,将提升市属国有企业行业竞争力,大力开拓京外、境外市场,加快“走出去”步伐。
事实上,以提升市属国有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北京国资国企的新一轮重组整合正在进行。今年年初,有着六十年历史的市政总院正式完成与北控集团的合并重组,前者在市政工程设计咨询方面的专业实力将与后者在燃气、水务等市政公用领域的产业布局紧密融合,以设计、投资、施工、运营的全产业链优势提升在全国拓展市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