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企改革,北京首当其冲且备受瞩目
2016新年首月,相继召开的地方两会及地方国资监管会议勾勒出地方国企改革路径,以重组、混改、资产证券化为亮点的地方国企改革进入全面加速期。
从资本市场来看,北京国资改革备受瞩目。早在2014年8月5日,北京市召开全面深化市属国资国企改革推进会,公布改革方案《关于全面深化市属国资企业国企改革的意见》,明确了首都国企改革方向,这是北京市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的一个改革性文件。《意见》提出,到2020年,国有资本80%集中至公共服务、基建、战略性产业、生态、民生领域,特殊功能类提高至60%;2020年国有资本证券化率达到50%以上。
2015年3月10日,北京市政府印发《201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对国资改革任务给予了详细部署。方案提出,“出台市属国资国企改革实施规划和配套政策,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推动市属企业与中央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发展,提高国有资本证券化率。”
首都国企改革也将紧紧围绕北京“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展开,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在业内人士看来,和其他省份相比,北京地区国企改革存在几大优势。首先是科技优势,可利用首都科技资源优势,加强国企与中关村企业、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其次是品牌效应。北京国企拥有较多传统的老字号品牌,通过激励体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统筹国企的资金、技术、土地等资源优势,改革之后有望重新焕发品牌价值;再者是区位优势,围绕首都“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和特大型城市禀赋要素特征,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化改革。
此外,在各地开展的国资改革中,混合所有制改革无疑是重中之重,北京也不例外。北京市将通过试点先行、分类分层稳妥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关于市属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于2016年8月30日公布。《意见》提出,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建立激励约束长效机制,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意见》明确,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因地、因业、因企施策,宜改则改,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成熟一个推进一个,通过试点先行、分类分层稳妥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