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e观察]深港通打响起跑发令枪 这些热点问题先要搞清楚(3)

2016-08-17 13:39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深港通来了,这三大操作误区要防

提到深港通,总是容易让人联想到沪港通,也希望能借鉴沪港通的经验。分析人士认为,从沪港通经验来看,并不是“抢跑”就能得到好成绩,也并不是所有的概念股都能有好的表现。其中有三大误区,尤其需投资者冷静看待。

误区1:港资喜爱的个股一定能涨

不少券商都分析出可能受益于深港通的个股,其实从今年5月开始,不少个股已经出现较大涨幅。那么,假设这些个股真的在未来成为港资青睐的对象,然后就一定能继续上涨么?

来看沪股通的情况。广发证券研报显示,截至2016年8月1日,沪股通净买入金额超过10亿元的股票共有16只,几乎全部为行业市值排名第一的龙头股。但自沪港通正式开通后,这16只行业龙头股分化明显。由于沪港通开通后恰逢A股大牛市启动,所有行业龙头股都在牛市阶段取得不错的绝对收益,但去年大跌之后,海螺水泥和大秦铁路表现较差,今年以来股价甚至不如沪港通开通前。

误区2:买折价A股准没错

在沪港通开通之前,不少券商投资策略都建议投资者关注相对H股有折价的A股。投资逻辑是:A+H股两地上市的股票,理论上应该同股同价,AH股价差会逐渐消失。

沪港通宣布当天,高折价A股确实涨幅明显,但市场反应相当迅速,折价在20%以上的股票,在沪港通宣布当天几乎都接近涨停,让投资者难再参与,而后续又在两三个交易日后开始回落。如果没有在第一时间买入,而是之后追涨,反而会成为接盘者。时间拉得更长些来看,沪港通开通后1年内,无论是在牛市时期还是股灾时期,折价A股组合的走势都不如溢价A股组合。

误区3:港资是价值投资 不频繁操作

很多人认为,港股市场投资者以机构为主,其投资股票往往更看重业绩而不是概念,更看重分红而不是炒作。从他们钟爱的A股也可以看出,大多是行业龙头并有着良好的分红派息水平。于是,在内地投资者眼中,港资秉承的就是价值投资理念,因此会像巴菲特那样,在个股低估时买入并长期持有,直到股价已将价值反映到位甚至超越价值。

但事实上,港资的风格并不是“买入并持有”,而是反复高抛低吸,买进卖出转换非常灵活,甚至有“投机”之嫌。因此有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投资者认可港资选股方式和投资逻辑,那就不要局限于“长期投资、持股不动”的框框,因为港资擅长的是择时而动、波段操作。

 延伸阅读:“深港通”大事记

2016年3月“适时推出深港通”被写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宣布,今年将择机推出“深港通”;

2016年5月10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香港表示,香港方面已经准备就绪,争取“深港通”能够尽快开通;

2016年6月6日深交所新一代交易系统上线,“深港通”将由该系统承载,标志着交易所正从技术层面备战“深港通”;

2016年6月27日港交所开启“端对端”测试(即就结算系统接口进行测试);

2016年8月10日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为迎接深港通,香港结算完成了测试所需系统开发,现在技术上已准备就绪;

2016年8月16日国务院批准《深港通实施方案》。(本文综合自北京晨报、北京商报、南方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等)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