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通“预产期”确定 一盘金融大棋即将开始

2016-08-18 08:51 证券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深港通“预产期”确定 一盘金融大棋即将开始

■阎 岳

8月16日,中国政府网援引李克强总理的话称,深港通相关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国务院已批准《深港通实施方案》。当日晚间,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深港通实施准备工作正式启动,需要4个月左右的准备时间。由于深港通“预产期”确定的消息在当日晚间已经被各大媒体充分报道,故本文不再赘述深港通相关内容,仅就深港通与金融深化改革的关系做一番探讨。

首先,深港通“预产期”确定,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程度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其定价能力。

去年9月17日,新华社全文刊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推动资本市场双向有序开放。

“启动深港通,是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又一重大举措。”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这对投资者更好地共享两地经济发展成果、促进内地资本市场开放和改革、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以及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等多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沪港通、深港通积累一定经验后,A股通向更多国家的资本市场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去年9月份举行的第七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在资本市场、股票市场方面的合作取得了更广泛的成果,其中最让市场关注的是,双方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就互联互通问题开展了可行性研究。这就是“沪伦通”;去年9月份举行的第三次中法高级别经济财金对话则为“沪巴通”埋下了伏笔。

有人说,深港通的推出以及总额度取消,是为了让A股更快的纳入MSCI。对于A股来说,能够尽早纳入MSCI确实是一件大事,但拿深港通来说事,器局未免小了一些。

与国际成熟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无疑会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定价能力,这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抵御都是非常有益的。

其次,深港通“预产期”确定,对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具有积极意义,也可提升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

今年10月1日,人民币将正式纳入SDR,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在人民币正式成为SDR货币之后,下一步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健全和完善国内金融体系,推进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从时间节点上考虑,在人民币正式纳入SDR后不久,深港通就将正式开通。因此,深港通开通的时间应该是决策层在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后作出的决定。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提高可兑换、可自由使用程度,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人民币资本走出去。”央行日前发布的《2016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对此进行了展望: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使用将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渠道将进一步拓宽,双边货币合作将继续稳步开展,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规模将进一步增加。

但这些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改革向纵深迈进。比如,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重点无疑是资本市场和个人资本项目对外开放。从这个角度看,深港通的推出也是大势所趋。而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QDII2)也正在抓紧制定中。央行于6月份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报》中曾提及会适时推出QDII2。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讲的那样,“在沪港通试点成功基础上推出深港通,标志中国资本市场在法制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上又迈出坚实一步,具多方面积极意义。”

因此,深港通推出的意义远不止上述两点。但从金融深化改革角度进行考量,这两点却是最突出的。从更深层次看,此时落子深港通可能意味着一盘金融大棋局的肇始。

 

责任编辑:傅昱佳(QF000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