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特别策划]预付卡消费有陷阱 你办的消费卡“卡壳”了吗?(7)

2016-03-10 09:42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预付卡销售规模近万亿元

别看一张预付卡金额不大,积少成多风险不可小觑。据上海市商务委数据统计,2015年一季度上海348家备案企业覆盖2100多个网点,共发卡3143万张,发卡总额为106.5亿元。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指出,有关部门估算,2014年国内预付卡销售规模为9068.8亿元,一半以上经人民银行批准或商务部门备案,但仍有大量发卡行为未纳入监管。

有业内人士指出,预付卡这个事说白了,就是消费者在商家那里买了个饼,每次只拿一小块吃,结果商家不是把消费者买这个饼的钱给保管好,而是拿去给隔壁老王了!借钱还有利息呢,这预付卡相当于消费者借给商家一年的免息贷款,商家分次偿还即可,这种不需要审核信用、没有抵押的无息贷款对于商家来说,简直就是金主撒钱了啊。

“办卡之前一定想明白目的是什么,消费频率是多少,以及是否真正需要办卡。”山东日中律师事务所的万国斌律师表示,消费者在办卡的同时还要考虑好个人需要承担的风险。一般来说,大的连锁店、有影响力的品牌加盟店等出现问题相对容易解决,而那种零散的个体小店,一旦出现问题,极有可能投诉无门。所以要对商家的口碑资质、诚信状况等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专家:备案、监管亟待规范

商家推出各种预付费卡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以此获取更多的利润,消费者往往经不住折扣、返现等诱惑而上钩,但办卡以后很可能出现各种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商家“人间蒸发”。目前,对于预付费的监管尚没有明确规定,可以说是一个法律盲区。很多时候出了问题,消费者对着卡片上“本卡最终解释权归本店所有”的字样无可奈何。

“预付卡问题频发暴露出的其实是各地商务部门监管不力,事前备案也要加强事后监管。打个比方说,你等着坏人上门敲门说,我经营不善要倒闭了,这是不可能的。监管部门要走出办公室,主动督促发卡主体备案,将其纳入监管范围。”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说,放管结合的大背景下,有关部门都得百尺竿头、更加勤勉。

也有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吐苦水,一是缺人:预付卡虽然有了娘,但这个娘的娃太多,双手难敌数拳,根本管不过来。二是难管:曾经想过要推行专款专用,但却没有第三方机构愿意充当这个“看门人”。三是缺钱:就算是有人管这个钱,真跑路了这点钱到底是给供应商、给物业、还是给消费者,也很难办。

上海市单用途预付卡协会执行副会长范林根说,最好的还是发挥信用体系的作用。如果一个卷款而逃的老板到哪都高铁不能坐、宾馆不能住、公司没法开、房子不能买的时候,恐怕才能让这种跑路的人少一些。(本文综合自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羊城晚报、潍坊晚报等)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