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中关村喝一杯咖啡
本报记者 潘福达
5月7日,3W咖啡的“总理同款”香草卡布奇诺卖疯了,因为这儿是李克强总理到访中关村创业大街的重要一站。李克强“入乡随俗”地喝了咖啡,看了路演,和创业者聊天,他鼓励创业者:“今天你们的路演,就是明天成功的预演。”
总理的到来,让创业大街这片“创业圣地”再次沸腾。3W咖啡、车库咖啡、Binggo咖啡……这条200多米长的街上遍布咖啡馆,不过咖啡的味道并不重要,创业者来这里“朝拜”,是为了找到投资人和合伙人来支持自己创业。
2015年,创业潮真的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的创业者,就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的“创客”人群的缩影。6月份,一周岁生日的创业大街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日均孵化创业企业1.6家,每天平均有一家企业获得融资,平均每家企业融资500万元……
“总理来访,对创业团队和创业服务团队激励都很大,未来创业人员还会有一个大增长。”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为创业者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的51社保联合创始人胡万军说。的确,不少“驻扎”这里的创客们都发现,创业大街变得越来越热闹了。6月的一个周末,刚刚辞职准备创业的王宇初入3W咖啡,紧张而兴奋,最初只是悄悄聆听周围人谈论的内容,不过很快,他就融入到了这个群体,大声分享着各类项目的“idea”。
“一块砖头掉下来,砸到的不是创业者就是投资人”,这句圈内的玩笑话印证了创业潮的升温。哪怕你不是创客,也能从APP商店里窥视出创业的疯狂——各类APP更新迭代,从B2B、B2C到O2O,丰富的项目运作模式让人眼花缭乱。
不过,疯狂的节奏终究不可持续。从“十一”前后开始,陆续传出大批创业公司死亡的消息,对“资本寒冬”的担忧笼罩在了创业大街上空。很多手握商业计划书的创业者渐渐发现,融资的门槛悄然抬升。随着股市动荡、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创业投资者们从唯恐错过优质项目的“大干快上”,变成了谨慎克制的“细审严投”。
创业大街的咖啡是否真的变凉了?
“死亡名单不可怕,创业本来就是九死一生的低存活率。”一位活跃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创业“老兵”很是淡定。著名投资人徐小平也强调,寒冬对于“好项目”并无太大影响,“寒冬”能够去伪存真,留下那些真正有商业价值的创业者。在专业人士眼中,创投领域的适度降温,是理性回归,能挤出创业潮中虚夸的泡沫,更有利于培育健康稳定的创业孵化环境。
10月下旬的“双创周”,北京再迎创业者的狂欢派对,中关村管委会也郑重宣布,创业大街将转型升级,延长至7.2公里,打造更具规模的创业创新资源聚集区。资本寒冬难挡创业热情,2016年的创业潮,注定还将继续汹涌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