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盘点中国经济五大热词

2015-12-31 09:31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2015,盘点中国经济五大热词

2015,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十二五”收官,“十三五”蓝图初定的交替中,中国经济大事纷呈,经历着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严峻考验。GDP增速放缓、股市波动的不安,与金融改革提速、创业大潮涌动、高端制造业寻求突破等乐观情绪相互交织,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浪潮影响着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让我们回首来时路,盘点收获的喜悦,也在冷静思考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被数字放大的焦虑

实习记者 陈雪柠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9%,这是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我国GDP增速首次跌破7%。

从7%到6.9%,这0.1个百分点的变化,挑动了很多人的敏感神经,而中国这艘经济巨轮将如何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成了全球瞩目的焦点。

看到GDP破七,就像30岁生日时的莫名恐慌,数字总会将人们的焦虑放大。也许你还记得,2011年,中国经济告别双位数增长,那时就有人说盛世已过;2013年,中国GDP增速告别8%,又有人“预言”中国经济将陷入大规模动荡。如今,面对破七的变化,人们需要更多的冷静和理性:经济增长看素质,还是看数字,多数人心里已有答案。

“我们现在正处于结构调整的爬坡过坎阶段,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需要调整。”对于工业生产和投资较为低迷的现状,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并不讳言。传统产业完成去库存、去产能化需要一个过程,短期来讲工业的下行压力难以回避。

不过,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却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

平时排不上队的热门餐厅现在有不少已经可以在APP上点餐排位。不必像往常一样担心过号重排,有了手机提醒,一边逛街一边等待,我们离美食又更近了些。搬家打扫卫生忙不过来,动动手指,专业的清洁人员就带着工具走进家门,价格大多也很实惠。服务业的发展正在大步前行,成为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前三季度,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0%,连续三年处于上升态势。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GDP破七并没有影响“买买买”的节奏。在不久前的“双11”购物节里,阿里全天交易额达到912.17亿元,其中无线交易额占比接近70%。开场1分12秒交易额破10亿元,12分28秒破100亿元,33分53秒破200亿元……不断刷新的数字让人惊讶,毕竟去年“双11”破百亿的时间超过了38分钟。“你买了吗”代替“你吃了吗”成了“双11”之后不少人见面的问候语。消费,成为“三驾马车”中的最大亮点。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物价因素之后实际增长为10.5%,而且增速在逐月提高,对旅游、保健、卫生、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

在专家看来,如果为保增长而一味强刺激,不仅会加剧产能过剩,而且会加大经济的波动。在新常态下,如何确保增速换挡不失势,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15年GDP增长预期目标是7%左右。从保“点”目标变为区间目标,就是由高度关注GDP转变为更加关注就业、物价、居民收入等民生指标。就像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中途对速度的调整有利于进一步释放身体潜力。在合理区间的基础上,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是实现动力转换和创新驱动的内在要求。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