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多项专利
据了解,地铁10号线的建设过程中,国内首次在地铁建设中系统地提出了风险源评估及专项设计体系,开创了全国地铁用科学程序处理工程风险源的先河。地铁10号线还获得了两项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一是,采用千斤顶活动支撑的暗挖隧道顶撑装置,专利号ZL201320689483.1;
据田东介绍,此项专利的获得是基于地铁10号线公主坟站左右线两处14.2×9.4m超大断面下穿既有运营站工程,是北京地区首次在特殊地质环境、超大断面、多道工序相互转换的复杂情况下完成了沉降控制指标小于3mm下穿既有运营线工程。
“该工程在平顶直墙CRD工法的基础上,首次研究并完成了基于充分利用横、纵向时空效应的‘多维度伺服预顶撑主动沉降控制’方法。首次提出类似工法在控制大跨度新建站密贴下穿既有站变形的施工关键技术要求—‘24字方针’:‘快封闭,早加顶;密监测,勤调整;不卸力,重转换;慎拆顶,高注浆’。首次提出来基于空间场分析与力学传递假定下各工序构件计算相结合的既有结构沉降计算方法,并在工程设计中加以应用,在工程实践中得到验证。“田东说。
据悉,基于本工法的科研成果“新建平顶直墙大断面地铁车站密贴下穿既有车站的关键技术研究”在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会上,获得“国际领先”评定。此外,还获得了“六方向可调式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顶棚导向标识吊架”专利,专利号:201220126568.4。
关键词:绿色环保
据了解,地铁10号线的“五路停车场”采用地上、地下叠落的双层地铁车库形式,车场上盖进行物业开发,通过设计优化整合,将建设用地由25公顷压缩至12公顷,同时,采用咽喉区加盖绿化、两侧采用隔声墙、隔声百页,轨下采用专用减振垫,将地铁运营噪声完全封闭,创建了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型的地下地上一体化车辆基地新典范。
据田东介绍,地铁10号线“巴沟车辆段”设计了国内首个花园式车辆段,给城市带来更多绿色和氧气。宋家庄停车场规划设计为三条线共址建设,根据三个基地的用地条件,对其使用功能进行合理分工,既满足全线分期实施的运营和维修功能要求,又使检修设施相对集中,充分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检修设备的利用率。既节省了用地,同时实现人力资源共用、设备资源共享,从而节省整个地铁的投资。
巴沟车辆段全景照片
田东告诉记者,地铁10号线工程地下结构设计年限为100年。全线结构工法以明挖、暗挖和盾构为主,施工过程中采取了多种环境保护措施,避免了施工对地面及地下水环境、土壤的污染及不良影响。根据《环境评价报告》的要求,轨道采取了分级减振措施,冷却塔、风亭等声源采取了降噪措施,保护了城市自然环境和人文居住环境。
“目前,地铁10号线已经成为北京疏解交通拥堵的重要交通干道,自建成后客流增长迅猛,单日最高客流达到204.75万人次,全年客流总量约5.7亿人次,占全线网客流总数的17.3%,位居线网首席。看到10号线建成后,给老百姓出行带来了便利,设计理念得到了认可,我们感到很欣慰也很骄傲,之前所付出的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田东说。
【相关链接】
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工程自身技术难度及环境保护难度极大,设计大胆创新,实现了很多突破,克服了很多困难,创造了很多北京、国内乃至世界“首创”。
“我亲身经历了地铁10号线二期工程的设计工作,到今年整10年的时间了,10年间充满了酸甜苦辣。整个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最感动的是团队。本次获奖的荣誉是属于参与10号线设计和建设团队里每一个人的。“地铁10号线二期主设计师田东告诉千龙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