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刷信用卡或者是有贷款在身的朋友,保不齐就会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导致贷款逾期。可一些人为了能顺利贷到款,病急乱投医,求助于网络上一些消除不良记录的个人或机构,企图让不良记录一笔勾销。但是,这样的捷径真的存在吗?
骗术不高明 侥幸在作怪
近日,合肥的杨先生因有一项信用卡消费逾期未还记录,导致无法办理贷款。
最后杨先生买房急需一笔钱,情急下,他找到自称能代为消除信用污点的徐某,徐某表示自己有亲戚在银行工作,只要通过关系向央行打报告就行。
“当时那个人告诉我,可以在打报告时谎称之前的记录在报送中出现了错误,再想办法删掉信用不良的记录。但前提当然是要‘打点费’,做点公关。”杨先生为了能尽快将房贷办理下来,先后支付徐某两万元。一个月后,杨先生逾期还款的记录依然没有消除,而徐某却人间蒸发了。 而杨先生告诉记者,他是在网上接触到的徐某。
记者上网搜索“信用不良记录”,出现了几十个显示为代办消除信用不良记录的个人和联系群。记者随机关注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其账号类型显示为个人,并且历史推送消息都是空白。在提出要办理清除不良记录业务时,公众号会自动推荐你加某个微信号。记者隐藏身份加了微信,一个自称是客服的人员直截问是什么银行有不良记录需要清除?总共逾期几次?欠款是否还清?当记者提出要当面交易时,客服果断拒绝,理由是:“我们是通过非法途径帮您消除,要负一定法律责任,为了避免您的个人信息被曝光造成不良影响,不支持当面交易,希望您能理解。”
“现在回过头想,胡乱搜索加的QQ群,随便和人搭讪,不明不白给了那么多钱,都是自己侥幸心理作祟,却被骗了。”杨先生懊恼又无奈。
消除不良信用记录 这是忽悠人的
“花钱就可消除个人不良信用记录,这种说法肯定是忽悠人的。个人信用记录信息是通过专线,从商业银行等机构传送到央行征信中心的数据库中。”某银行工作人员王旭告诉记者,她主要从事的就是信用卡服务。她说关于个人信用记录的所有环节都有严格管理制度、规范的流程,并且数据都是由计算机处理,不存在人为干预。
“闻所未闻,别说银行内部人员帮忙清除,就算是内部人员本人有不良记录,也是没有一点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客服人员向记者介绍了《征信业管理条例》,其中第三十六条规定,未经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擅自设立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或者从事个人征信业务活动的,由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了不良记录 应该怎么办?
如今在人们眼里,感觉一旦逾期,就仿佛被上了黑名单,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无缘了,再想修复比登天还难。不过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征信黑名单’只是人们通俗的叫法,央行的征信报告并没有这么一说。只有那些被告上法院的,拒不还款的‘老赖’,才会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普通人不要因为‘黑名单’的叫法而害怕,不同的逾期类型,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找准原因,贷款逾期也不是什么解决不了的大事。”央行客服人员提醒大家,大多数的个人信用污点是无法消除的。某些特殊情况下,由于主观原因或者客观原因,是可以申请消除的。但是一定要去银行询问工作人员,根据规章程序操作,切不可听信谣言,落入骗子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