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e观察]保险版VS民间版 关于“以房养老”,你该知道的(2)

2016-07-27 10:56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保险版”:投保人生活改善明显 平均每户月入9071元

对于部分有特定需求的老年人,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确实为他们增加了一种养老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增加养老收入的手段。保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从试点情况看,此项业务每单平均能够提供每月9000多元的养老金,有效提高了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从实地调研情况看,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对于老年人生活的改善是十分显著的,得到了参保老人的充分肯定。

如一对夫妇(男71岁,女69岁,失独家庭),参保前二人每月只有7000元的退休金收入,参保后每月可领取养老保险金9000多元,夫妇二人每月养老收入增加到了16000多元。

另一位76周岁的单身女士,退休金3000多元。参保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1.3万余元。她说,之所以投保这款产品,是因为活着的时候该产品可以终身领取养老金,而且她还可以继续住在这房子里做喜欢的事。等到老了住养老院,房子还可以租出去获得收益。

“以房养老”后,邱兴茹婆婆在公园悠闲地散步,觉得生活有着落了,“耍开心就对了”

“以房养老”后,邱兴茹婆婆在公园悠闲地散步,觉得生活有着落了,“耍开心就对了”。成都商报记者 王明平 摄影报道

“民间版”:暂未引发纠纷老人觉得很幸福

2012年3月,北光社区推出了第一例试点,受到部分社区老人欢迎。当时第一个“吃螃蟹”的正是林仲常老人。在社区帮助下,2012年3月,年逾九旬、生活孤苦的五保老人林仲常将自己居住的房子“卖”给了邻居罗洲秀。44.79平方米的房子以6万元的价格成交。而按当时的市场价格,这套房能卖10万元以上。

此后一年多时间内,先后有11名老人寻求社区帮助签订了“以房养老”协议。房屋所拍款项由社区建立专账管理,每季度在社区公示栏公开。

参加“以房养老”后,林仲常老人依然住在自己的房子里,罗洲秀则像女儿一样照料他。老人生日、逢年过节,罗洲秀早早就张罗。2015年,林仲常去世,罗洲秀为其料理了后事,然后完成了房屋的过户手续。

86岁的邱兴茹也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根据她的意愿,房子最终以4万元的价格卖给了侄女,比市场价低了很多,这是因为邱婆婆认为侄女多年来对她时有照顾。卖房所得的一部分钱,老人买了保险,现在每月有了2000多元社保金,不仅解决了温饱,还买了新衣添了生活用品。老人觉得生活很幸福。

另一位居民肖宏莲老人的儿女多数在农村,本人又无退休金,社区在这次房屋确权中,取得老人及其儿女的同意后,大家定价一室一厅(44.75平方米)以9万元卖给三个儿女,谁愿意出钱,谁要房。北光社区分别给老人及其子女做沟通后,“以房养老”的模式开始运作,由小女儿唐英买下房子,除开自己所占的3万元份额,她总共支付6万元给哥哥和姐姐,3名子女共同承担老人的赡养义务。卖房后,老人生病住院,唐英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2013年9月,肖宏莲离世,房屋随后过户给了小女儿唐英。唐英介绍,通过签订“以房养老”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兄妹间按契约承担起照顾母亲义务,纠纷和分歧也就少了。

来自北光小区的数据,截至目前,11名老人中4名老人已去世,两例已办完房产过户手续,另两例正在办理中。老人们的赡养事宜均按约定有序进行,暂时没出现纠纷案例。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