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的父亲节,54岁的赵先生心情有点复杂。“说不高兴吧,可一早就看到了女儿在朋友圈里转发的父亲节祝福帖。说开心吧,却一天也没有等来女儿回家吃顿饭,总是有点失望。”
等一天没等到女儿回家吃饭
原来,赵先生的独生女今年25岁,是一名普通的城市白领。“孩子还没有成家,但工作后说要有独立的空间,也没跟我们住在一起。平时她工作忙,两三个礼拜才有空回趟家。”赵先生说,“昨天父亲节刚好是个星期天,我还真有点期待她回来陪陪我们。”
赵先生平时就有个习惯,刷微信朋友圈关注女儿的动态。“早上9点多,我就看到闺女朋友圈里转发了一条微信,叫‘父爱如山,感恩相伴’。说实话,我看到标题,眼睛一下子就热了,虽说嘴上说不期待过节,可心里还是想孩子。”赵先生和爱人第一时间给女儿的朋友圈点了赞,“我当时就想,说不定一会儿电话就来了,我们两口子赶快到超市去买了好多菜,怕她回来没有吃的。”
忙活到中午12点,赵先生也没有等来电话。“我又一刷微信,看到闺女晒的图片,正和朋友一起吃火锅。呵呵,我这个当爹的当时还真有点嫉妒她那些朋友了。不过,我想着吃完午饭闺女差不多就回来了。”盼女心切的赵先生一直等到下午6点半,也没有接到女儿电话。扛不住的赵先生最终还是忍不住让妻子给女儿打了个电话,问晚上回家吃饭不,“闺女说晚上约了人了,今天不回来了。”说到这,50多岁的赵先生搓了搓手,目光注视着地面,“是有点失望吧。但我知道是因为孩子忙。你看,她一早就想着在朋友圈发微信祝福,还有她回复的评论‘祝所有的爸爸都健康长寿’,这不就是她的心意嘛!”
父亲的心愿是孩子常回家看看
“赵先生嘴上不承认,可心里想的是‘我不要朋友圈里的爱,我只想你回家陪爸吃顿饭。’”心理咨询师王瑶分析,“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在朋友圈里转发各种信息来表达对父母的孝心,可是换位思考一下,这种表达并不一定是家人,尤其是父母最想要的。”
记者随机在城墙内一个居民小区里采访了十几位年纪在45到75岁之间的父亲,询问大家对朋友圈里子女表达孝心的看法,“我觉得挺好,不管在哪表达,他能想着转发也是还记着父母,总比啥表示都没有好。”“母亲节的时候,我收到我儿子的微信红包,也就88块钱,但我挺开心的。”
“朋友圈是给朋友看的,他是给朋友看孝心呢!真有孝心就应该多回家看看,多陪陪我们,打个电话都比发朋友圈强!”49岁的张先生态度鲜明,“我自己也有老父亲,我从来不在朋友圈发那些有的没的,就是回家陪老人说说话最实在。”
当问到最希望收到子女送的什么礼物时,十几位父亲几乎回答一致,“啥都不用买,就回家来就行。”
别让朋友圈沦为孝心的秀场
“其实,不止是父亲节,一个月之前的母亲节,朋友圈里就已经孝心泛滥。”王瑶说,“温馨的图片、煽情的话语、感人的故事,让朋友圈母亲节和父亲节成为一场孝心的节日秀场。”
有媒体统计,与线上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线下的尴尬无奈,今年母亲节当天湖北有十多所高校向500名大学生发放问卷调查“你对自己母亲了解多少”,有71.8%的大学生不知道母亲的年龄,67.4%的大学生不知道母亲的生日,还有23名学生交了“白卷”。“尽管这只是一个小范围的取样,但仍能说明不小的问题。朋友圈中的晒孝心,更多的是出于求关注需求的社交娱乐活动,而非纯粹的情感流露。”王瑶说。
记者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做了个简单的统计,大概75%的人在父亲节当天转发了或直接发送了各类孝心帖,其中,原创的文图占四成左右。有趣的是,20多岁的年轻好友多是转发帖子,年龄越大,原创的文图比例越大。当然,记者个人的朋友圈并不能代表什么,仅是一个参考。那年轻人又如何看待朋友圈里晒孝心的行为呢?
“挺正常的啊,我就经常转发。毕竟在外地工作,离父母远,平时也通过微信联系,这是新时代的交流方式啊!”“那除了转发孝心帖,你还会给父母打电话、送礼物吗?”记者追问。“肯定会。如果只是在朋友圈晒孝心,却没有一点实际行动,那太虚情假意了吧!”
记者随机采访了十位年轻人,都表示有在朋友圈晒孝心的行为。“不过你问得我挺不好意思的,本来没想到要回家,可我今天晚上要回家陪爸爸吃顿饭。”27岁的王韬说。
采访即将结束时,等了一天没等到女儿回家吃饭的赵先生突然很激动地说,“你可千万不能提我闺女的名字。我闺女很孝顺的,她回不回来看我,陪不陪我吃饭都不重要,她生活得开心快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