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家乡凤眼油
京西物产丰富,很多植物的果实都含有食用油成分。除了芝麻、花生、葵花籽等油料作物外,很多树木的果实也能榨油,如核桃、杏仁、花椒等。
曾经看过核桃、杏仁、花椒榨油方法的文字介绍,但还没有发现任何关于制作凤眼油的记载。
凤眼油,就是以臭椿树树籽为原料制作的食用油。
臭椿树的树籽成熟后,带着荚壳,其形状、大小如同凤凰的眼睛,故将臭椿树树籽称为凤眼。用臭椿树树籽制成的油,也就被称为凤眼油。这种油色泽金黄,香气芬芳,风味独特,是生拌凉菜的很好调味品。
其实世界上没有凤凰,人们创造凤凰这种神鸟的图腾时,凤凰的眼睛是以鸟眼、鸡眼为原型臆想而成的。臭椿树的树籽与鸟眼、鸡眼的形状、大小相似,用凤凰的眼睛来形容,形象生动,也更有美感。
臭椿树的树籽在京西还有一个土名,称为“臭姑姑”,不知因何得来。
臭椿树有两种,一为香椿树,会散发一种浓郁的香气,其叶、梗是人们喜爱的菜蔬食物。另一种就是臭椿树,也会散发轻微的异味,其实并不是臭味。为了将两种椿树分开,人们以香、臭区分,好像臭椿树是因臭而得名,这实在是委屈了臭椿树。
制作凤眼油的过程,与制作杏仁油、花椒油的方法、步骤基本相似,都有碾压、熬煮、提炼的工序。但臭椿树籽含油率低,原料收取困难,有毒成分多,因此比制作杏仁油、花椒油的工序要复杂,劳动强度也更大。
收取制作凤眼油的原料,要在秋后进行。此时的臭椿树籽成熟了,成为干的荚果挂在树上,但树籽没有从荚中分离,是采集树籽的最好时机。
采集树籽时,用长长的铁钩子,将树上一簇簇带荚的树籽连毛枝一起掰下,装入麻袋或篓子背回来。
臭椿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一般生长在山坡上、地堰边,尽管铁钩子很长,有时也钩不到树籽,还要爬到树上去。臭椿树的枝干比较稀疏松脆,在树上极易踩空或踩断树枝,万一摔下树来可不是玩的。所以,爬到臭椿树上采树籽是一项强体力的危险劳动,还需要有一定的技巧。
采集的一簇簇树籽,先要清理,去除枝杈和荚皮。方法是生起一堆柴火,用一尺多长的铁勾子将一簇簇的树籽挑起,放在火上晃动烧燎,引燃后在石板上摔打,随着劈里啪拉的声响,树籽从荚中分离脱落。
落在石板上的树籽,拌着烧焦的木炭和荚皮,黑糊糊的,要用簸箕簸出杂物,再将留下的树籽清洗干净。此道工序要注意的是,在用火烧燎树籽时,要掌握好火候,既要烧焦连结树籽的枝杈和包着籽种的荚皮,又不能让籽种掉落在火堆里。
树籽清洁干净后,不必晾干,就可以用石碾碾压破碎了。树籽黏性很大,极容易粘在碾盘上,而且很结实,要用铁铲子不断地翻铲,还要适当加水滋润,减少树籽的黏度。
树籽被碾压粉碎后,要加水像揣面一样揣,把树籽面揣成饼状。加水要一点点地加,如果一次加水过多,树籽面就会脱水,不出油。加水适宜,手与树籽面饼及面盆相互不沾。
做好的树籽面饼,顺序贴在面盆内壁上,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如果阳光充足,十几分钟后,籽饼上就会有水和油珠渗出,慢慢流到盆底。
但仅依靠阳光晒,出油不会太多,还需要对籽饼熬煮提炼。而且依靠太阳晒比较被动,万一阴天或阳光不足时,揣好的树籽饼是晒不出油的,放的时间超过两三天后,树籽饼就会变质,也出不了油。
熬煮提炼,是利用水重油轻的原理。将树籽饼用纱布包好,放入开水锅中,用长把勺子不断搅动,防止树籽粘锅。水开后,还要用勺子不断舀锅里水往起扬,让水中的油烟飘出。一会儿,就可以看到水面浮起白色的油花,然后用勺子将油花盛出,放在碗里。
由于采取的是以水托油方法,熬煮时,消耗水分很多,要不断往锅里加水。一般熬煮一次树籽,至少要往锅里兑水七八次,要用一个小时,直到熬不出油为止。
用勺子从锅中盛出的浮油,虽然脱离了籽种,但不是纯净油,还是油和水的混合体,还需要进行第二次熬煮,进行油水分离。把水熬干后,留下的才是凤眼油,原来白色的油花也变成了金黄色,泛出浓郁的芳香。
必须注意的是,虽然凤眼油食用可口、风味独特、有益健康,但制作的原料臭椿树籽却有强烈的毒性,误食后很危险。所以,在制作凤眼油过程中,使用的器皿都要消毒。碾压过臭椿树树籽的碾子,要碾压一次黄土或草叶等物品,一边碾一边往碾盘上的黄土或草叶上加水,以便黄土或草叶将碾子上的树籽残留物粘出,然后再用清水将碾子刷洗干净,才可以再碾压粮食。
曾听母亲说,我姥姥家有一次制作凤眼油,碾子还没清理干净时,有一只狗到碾盘上舔树籽,结果被毒死了。
熬煮树籽出油后的残渣,毒性更大,要挖半米多的土坑深埋,然后压上大石头,防止被猫、狗等动物扒开误食中毒。这种残渣是极好的肥料,尤适用于种植瓜果类植物,结出的瓜果又大又甜。
制作凤眼油如此麻烦,所以不被人们青睐,也没有留下相关文字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