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对对碰
“对厨师来说,做菜的标准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可能对一般人做菜并不会有什么影响,但个人感觉没必要规定得特别细,为了细而细是没有意义的。”有厨师这样说,也有不少媒体曾报道过地方小吃标准推出数年后仍“难落地”,但也有人说标准的推出是为了方便推广,并助推地方特色更加正宗。众口难调,一起来听行家们怎么说?
地方小吃不需要官方“标准”
中华美食的传承,建立在“祖传秘方”和“各有特色”的基础上,每个特色小吃品牌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特色味道,这里面每一家的制作也有各自的心得和“秘方”。但现在官方硬性制定成一个标准,就变成千店一味了,各家还有什么差异化上的竞争力?食客还有什么东奔西走寻美食的乐趣?
地方小吃根本不需要官方“标准”。其实不管什么食品,只按照一个“卫生标准”执行即可——那就是用食品卫生的安全标准来检测,看看这些食物中添加剂、原料、水质是不是达到了卫生标准,这就是对民众的最大负责。至于地方小吃的各式做法,还是随它去吧,各家的小吃秘方任他在民间流传,这样才能保持地方风味、老字号特色,才会真正发扬地方小吃的魅力。
小吃标准化,质监部门越权了
扶持地方特色产业,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是包括职能部门在内的地方政府的重头工作,但是服务型政府的手不能伸得过长,“严把大门安全,不能干涉屋里人怎么个过法”。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在市场面前保持应有的克制,是简政放权工作的应有之义。
质量监督局的法定职责有很多,关系到饮食方面,对应的是负责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落实这一职责的工作方法不同,标准化固然可以更便捷地履职,但这么做违背了政府功能的一条底线,即不能干涉经营主体的合法自主经营行为。在地方小吃上,如果有食品安全问题,质检局必须不遗余力大刀阔斧地去监管,其他方面,不干涉就是保护,就是服务。而标准化小吃做法,过犹不及,质监局怕是已经越权了。
“标准化”后传统小吃还有啥味儿?
在本地属于大众化的传统小吃,根本就不宜在制作工艺上制定强制性规范。要知道,除了主要食材基本上是统一的外,各家在辅助食材的选用、高汤的熬制、作料添加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这也给有不同口味习惯的食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这就是所谓的众口难调,“标准化”如何能够满这一普遍要求?
不用说这种大众化的小吃,即便是首创或当地独有的个别著名小吃,也无法实行“标准化”;因为,那涉及到商业机密。那么,管理部门该如何作为呢?把着眼点从制作工艺“标准化”移开,专注于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方面的规范化管理。严格食品制作场所的卫生标准,合法的食材进货渠道,严禁向食品中添加违禁物品等等。
其实,食品“标准化”并非适用于所有食物,特别是中国各地传统食品中那些连汤带水、用料种类偏多,以及需要靠厨师凭经验掌握“火候”的食品,根本不具备“标准化”的条件。而那些深受小朋喜欢的“麦当劳”、“德克斯”、之类的快餐,以及面包、蛋糕等等,则正好与其相反,制作工艺容易形成“标准化”。
赞成
特色小吃标准化制作未尝不可
作为地方政府,为地方小吃制定标准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就是让地方小吃的加工制作更加规范化。从食材原料到加工工艺,从制作配方到制作流程,都提出严格的统一要求。以标准化的加工方式确保制作过程统一、规范、严谨,确保小吃味道纯正,力图将地方小吃打造成名副其实、货真价实的地方名牌,成为当地的名片。可以说,地方小吃标准化制作,既保护了地方名牌,又发展了地方经济,可谓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业内有个说法,“得标准者得天下”。要想做成品牌,标准工作不容小觑,为地方小吃制定标准未尝不可。关键在于,制定的标准要科学合理、便于操作,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标准执行好。
标准化可让地方小吃更地道
地方小吃、地方名菜传承了数百上千年,都有着一定的标准,小吃、名菜具体怎么做,有哪些工序,有什么配料,都非常有讲究,只是不为外人所知。政府出台地方小吃标准,实质上是让这种隐形的小吃标准显性化、公开化,既方便厨师作业,也便于消费者监督自己吃到的小吃地道不地道。
另外,地方名吃已经不只是一道普普通通的小吃,还是一张地方文化名片,属于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没有一套标准来约束和规范的话,任由厨师推出“私人订制”的小吃,其实就破坏了地方名吃的品牌,也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本文综合自重庆晨报、北京青年报、中国广播网、中国质量报、检察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