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钱支持孙中山革命事业 孙中山和其日本知己的故事(图)(2)

2016-11-10 19:40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孙中山的日本知己

短暂会晤,已盟誓将来

公元1895年春天,正当清日双方代表在春帆楼唇枪舌剑讨价还价的时候,香港繁华的中环一带,一位年轻的中国绅士走进一家日本人开的照相馆——“梅屋写真馆”。照相馆的老板梅屋庄吉一眼就认出了他——两天前,英国医生詹姆斯·康德黎博士刚刚把这个中国人引荐给他,他的名字,叫孙中山。

那一年,孙中山刚刚从西医书院毕业,试图暂留香港。两人谈起中国的命运,表情都变得凝重起来。那一年,孙中山29岁,梅屋庄吉27岁。一年前(公元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却受到李鸿章的冷遇。这一篇《上李鸿章书》,后来发表在当年10月的《万国公报》上。11月,他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甲午之败,不是军事之败,而是制度之败。像李鸿章那样,为大清的破屋做一裱糊匠,已经无济于事了。其实,李鸿章本人亦深知:这些“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纸片糊襟,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败露不可收拾。”

这个帝国最大的症结,在于“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对于这场战争,清国民众居然采取的是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不知战争为谁而打,不知自己对于国家应该负有的一份责任。当然,前提是这个专制之国未曾给过他们一点权利。他们是奴才,而从来不是主人。这片土地,被马蹄一次次地践踏过,被鲜血一次次地洗过,他们的心,早就麻木了,谁让他们有好日子过,他们就服从谁。据日本人编订的《日清战争实记》记载,当日军渡过鸭绿江,围攻九连城的时候,当地居民不是将敌军视若仇雠,而是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地慰劳敌军,让随行的日本记者大为感慨:“‘东西旦暮相望,庶民子来’,古人之言,不欺我也。”只要日军给钱,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为日军充当民工。对他们来说,国家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至于紫禁城里的那个皇帝,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满族政权,跟他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在这样一个不堪的帝国内部,有一支笔写下这样的话:

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中华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愤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

这个人,就是孙中山。这篇文章,叫《檀香山兴中会章程》。

孙中山敏锐地意识到民权的重要性,只有保障民权,才能使国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一分子,才能把“家天下”变革为“天下为公”的“公天下”。从这时,他就开始为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而奋斗了。一年后,“三民主义”在他的大脑里逐渐酝酿成熟。

孙中山或许没有想到,有一个日本人,居然同他想的一样。这个人,就是梅屋庄吉。

梅屋庄吉是明治维新那一年(公元1868年)在长崎出生的,养父梅屋吉五郎开办过一家梅屋商店,长期经营碾米生意,是长崎与上海间贸易的开创者。15岁时,梅屋庄吉乘坐自家的货轮“鹤江”号抵达上海,十里洋场的繁华和中国人的苦难都让他触目惊心。在他心里,中国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他们不是“劣等民族”,不应当过这样的生活。他经常把自己的钱财施舍给中国的穷人,还领养了不少孤儿和弃儿,其中就包括戴季陶和日本女人所生的孩子(蒋纬国)。

梅屋庄吉与孙中山的友谊,就在公元1895年春天开始了。30年后,国父孙中山移灵南京中山陵,梅屋庄吉在所致悼词中回忆当初的情景时说:

关于中日结好、亚洲振兴乃至人类的平等之理想,我等英雄所见略同。特别是先生以为实现此理想,须先进行中国革命。如此胆识和热忱令我感动。短暂会晤,已盟誓将来。

梅屋庄吉和孙中山的友谊既超越国界,也超越金钱。但孙中山不能超越金钱,因为他闹革命、搞起义,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那一天,在梅屋,梅屋庄吉面对孙中山,立下了“若举兵,我以财政相助”的誓言。自那时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取得成功,16年中,他没有一次失言。

责任编辑:宗晓丽(QF0010)  作者:祝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