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再生,水清清几许
10个月满水试验优良,杜绝污水渗入地下。
与以往地上再生水厂各类池体仅靠混凝土结构防水不同,槐房再生水厂地下池体混凝土结构均增加了一层防水材料,完全杜绝了污水渗透进结构下的土层,有效预防了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
满水试验就是对整个地下混凝土结构防水性能的实战检验。生物池8区率先完成满水试验,直到2016年4月,生物池7区才最后完成满水试验。
“满水试验是对工程质量的考验,也是对我们耐心的考验。”马乐说光是膜池就分为88个闭水单元分别进行试验,生物池也多达32个闭水单元。
以生物池5区第一缺氧区单元为例,8000立方米中水注入试水单元需要7 天时间,经过两天检验和测量,排除蒸发量,最终得到精确的试验结果。
“从粗格栅间到清水池,近10个月,我们完成了所有闭水单元的试验,所有池体防水效果都非常好。”马乐介绍说满水试验也是根据结构完成时间采用间隔法进行,试验全部采用中水,并且一个单元试验结束后,中水会注入下一个试验单元,整个满水试验仅消耗了10万立方米的中水。
热水解+消化+板框脱水工艺,以及北排自主研发的红菌技术,将使污泥变成可利用的资源化产品。
2014年底,工程南侧,建筑面积27422平方米的泥区17个构筑物开始结构施工,水区和泥区穿插施工达到极致。
“泥区结构施工难度并不大,最难的是结构还没封顶,泥区处理设备就必须提前吊装。”项目工程部部长邹浩然才28岁,他是随着槐房建设成长起来的水务工程建筑工程师。
2016年春节前,泥区最大的建筑污泥板框脱水机房还没有封顶,16台板框机就要安装。“每台板框机长7米,重约8 吨,我们用300吨的吊车花4天时间把16台板框机吊装到位。”邹浩然目前正指挥施工队伍安装钢结构屋顶。
在近7万平方米的泥区,5个消化池、消化池控制塔、热水解车间、4个沼气储气柜、贮泥池等都进入到最后的施工阶段,世界一流的污泥处理设备也依次进场安装调试。
水区初沉池和膜池处理后的污泥运进泥区后,有两种处理途径,部分污泥进入板框脱水车间,直接脱水压制成泥饼,这些泥饼可用来制作砖块;另一部分进入消化池,进入消化池的污泥又分为两种,一种产生沼气,进入锅炉房及发电机房,通过沼气发电可解决整个厂区的部分能源;还有一部分进入热水解车间,对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理。经过“热水解+消化+板框脱水”处理工艺,污泥资源化产品将广泛应用于土地和林地利用、园林绿化、沙地改良等领域。
20纳米的“筛子”筛出细菌等有害物质,还一池清水。
王亚斌有10年的再生水厂机电安装经验,然而槐房再生水厂机电安装的强度依然让他惊叹。
400多公里各种直径的输水管道、400多公里电缆、生物池80000多个曝气头、从粗格栅到膜组器的4万多台大小设备,“垂直运输、水平运输及安装难度国内最大。”王亚斌介绍说,23台塔吊拆除后,整个顶板只留两个20米见方的运输口。
直径2.2米的管道,最长12米,最重6吨,通过吊车从运输口垂直吊进地下,再由炮车水平运输至安装位置。同样数吨重的管道阀门安装更难,对好垫片后,几十个螺丝需要用相同的劲拧,确保承压力相同。
污水从外部管道进入水厂,有手动、自动和手动加自动三道闸门,防淹泡的自动控制系统,只允许每天不超过60万立方米的污水进入水厂。
“粗格栅去除3 公分以上杂物,回转格栅去除1公分以上杂物,细格栅去除4毫米杂物,曝气沉砂池去除2毫米杂物,每一个池每一种设备去除不同尺寸的杂物。”王亚斌说初沉池安装了32台刮泥机,每一台长65米,此处的污泥与后面膜池的污泥将运进泥区处理。
在膜格栅去除0.5毫米杂物后,通过两条管道进入可装60万立方米污水的4个生物池,北排研发的精确曝气技术动态地优化与调整曝气、回流,稳定控制生物池中的溶解氧浓度,显著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抗负荷冲击能力。
在膜池,由北排集团研发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超滤膜技术——北排膜组器成为污水变清的关键。这种膜由千分之一发丝细的膜丝组成,1280组膜组器如同1280把只让20纳米以下分子通过的“筛子”,把各类细菌、病毒筛掉。
“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直径都大于20纳米,基本被筛除了,比如每升水的粪大肠杆菌将低于1000个,达到了地表水II类标准。”王亚斌说浑浊的污水经过这一“筛”,立即变成清水,再经臭氧接触池和紫外消毒间的双重消毒,全部指标达到地表IV类的再生水进入到20万立方米容量的清水池。
“再生水厂建成后,地下空间没有任何臭味,12公里通风管道,8个通风井以及40套防臭设备将为再生水厂提供清洁空气。”刘奎生建造百年工程的目标从来没变过,全过程智慧建造和全智能自动化控制,给了他充分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