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车日"一天天临近投资者关注度升温深港通,怎么搭上这列"快车"
深港通是今年资本市场的"大事件"。有关方面明确表示,要"圆满完成年内尽快开通深港通的任务"。深港通在"通车"后会有什么效应?能带来多少投资机会?该防范哪些风险?有关专家提醒正在积极"备战"深港通的投资者,只有做足功课,才能平稳安全地搭乘这列投资"快车"。
资金"南下"还是"北上"资金流动主要受预期影响。除了估值差异外,更要看A股和H股两个市场的相对表现深港通的开通,相当于在深圳和香港两个相对独立的市场之间搭起一个管道,资金可以更顺畅地流动。那么,互联互通后,资金流动会呈现什么样的格局?投资者一直很关注。
自今年8月深港通获批的消息公布以来,香港股市走势较强,A股则显得相对波澜不惊。有人认为,与A股相比,香港股市估值更低,对资金的吸引力大,资金"南下"热情会更高。更有人担心,目前创业板市盈率仍在高位,深港通覆盖了香港市场的小盘股,会对创业板形成很大压力。
对此,光大证券首席分析师滕印并不认同。他认为,资金如何流动,关键受市场中投资机会和回报的影响。投资回报一方面来自红利,另一方面也包括市场波动带来的资本利得。因此,仅从两个市场的估值角度判断资金流向,并不全面。
沪港通运行两年来的资金格局,可以作为预判深港通未来资金流动的参考。
沪港通开通初期,"北上"总额度及每日额度使用率总体高于"南下",被市场称为"北热南冷"。2015年3月底,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参与港股通有关政策后,港股投资需求进一步提振,资金净流出逐步提高,北上及南下资金规模趋于平衡。从2015年底开始,南下资金超过北上资金。尤其是在今年5-6月,港股通净买入增幅较大。此后,北上及南下资金规模又大致相当。
对于沪港通的这些变化,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教授田利辉分析,资金流动主要受预期影响。今年以来,股市平稳运行,系统性风险相对下降。总体而言,我国上市公司的成长性相对不错,出现双向平衡的态势。
滕印说,资金总是要追求回报最大化,深港通开通后,资金出现单向流动的可能性不大,而是会如沪港通那样出现阶段性变化。除了估值差异外,更要看两个市场的相对表现。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