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应以实体经济为纲

2016-08-19 09:38 经济参考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一系列的金融创新正在改变投资市场和投资人的认识,但应清醒地认识到,金融创新的根本基础是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在考虑扶植金融创新的同时,一方面要考虑其对实体经济的帮助,另一方面应冷静看待当下金融创新产品可能出现的风险。唯有权衡好机会与风险,才能帮助金融创新更好地发展和为实体服务。

近日,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的投资方式成为理财业新起之秀,这种利用计算机的算法优化理财资产配置的方法被称为智能投顾。目前,国内进行智能投顾业务的企业已经超过20家,瞄准的目标是有着强烈资产配置需求的非高净值人群。

此外,被暂停了8年之久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日前正式重启。今年首批试点将达500亿元。近期,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共计发行4单40.68亿元的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海外机构参与的热情也在不断高涨,准备积极进场分食蛋糕。

从美国的经验教训中可以发现,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看似繁荣热闹,将虚拟经济不断推高,然而一旦推动了虚拟经济的自我循环和膨胀,就很容易营造出虚假繁荣,从而累积巨大风险。当下,在实体经济提振乏力的情况下,以金融创新带动的虚拟经济繁荣更需要监管部门综合考量,予以合理的风险控制,降低资产泡沫产生的可能。

当下,正在进行金融创新的产品风险不容小觑。以智能投顾为例,智能投顾是指虚拟机器人基于客户自身的理财需求,通过算法搭建数据模型,完成以往人工提供的理财顾问服务。目前,国内所能见到的智能投顾提供商都采取了“智能+人工”的方法来控制风险,但其风险首先就是收益的不确定性,不少智能投顾产品连资产组合都无法交代清楚,是否有资金池嫌疑也不得而知。

其次,法律上风险也尚在探讨中。智能投顾本质上属于证券投资顾问业务,但监管部门并未就这产品予以法律层面上的认可。在法律尚未认可的情况下,因智能投顾而产生的投资合同很可能会发生收益上的法律纠纷,从而导致投资风险。

八年前因美国次贷危机而被叫停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在当下银行整体资产质量下滑的情况下,被委以重任再次开启。然而,市场环境与上一次大规模处理不良资产的2002年至2003年已经不同了,当时正逢中国整体经济全部向上,因此获益匪浅。但眼下,不良资产是否还能带来盆满钵满的收益,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不能太过乐观。

智能投顾和不良资产证券化尚属在具备基本监管环境下推出的金融创新产品,仍然有着种种政策和市场风险。而对那些风险更加隐秘的创新产品,除了必要的政策监管,有关部门还必须时刻关注其是否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需求而自我膨胀,一旦出现这个苗头必须立刻喊停,因为这将最终导致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

归根结底,在经济发展中,金融创新也好,传统金融手段也好,必须是以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的根本,虚拟经济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把握这一点,才能正确看待和分析金融创新的利弊。

责任编辑:李继业(QF000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