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命该怎么救:总吃海鲜的人也会海鲜过敏

2016-06-13 19:12 今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关键时刻,命该怎么救(二)

面对突发情况,和一个急诊医生吃饭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我马上检查了他的脉搏,发现心跳、脉压没问题,又问了问他有没有呼吸困难,得到他没事的回答后,我问了下他的具体情况,原来他是过敏体质,而且以前发生过青霉素过敏现象,这下我心里就有数了。

我相信,这个总是在深圳吃海鲜的人,在北京的招待晚宴上发生了“海鲜过敏”。

当我说他是海鲜过敏后,我这位老同学睁大了眼睛:“怎么可能?我在深圳隔几天就吃一次海鲜,怎么可能过敏!”

我问他:“你吃的海鲜都是新鲜的吧?”

他说:“当然,我们那海鲜都是现打捞上来的,而且经常去海船上吃海鲜,都是从网里直接挑,然后在船上就做了……”

我赶紧打断他:“过敏也不忘炫富!我们北京是内陆城市,海鲜都是从外地运来的,更何况这会儿都晚上了,海鲜肯定至少放一天了,所以都是不新鲜的。不新鲜的海鲜会导致海鲜组胺过敏,容易引发组胺中毒的鱼类主要有鲐鱼、马鲛鱼、金枪鱼、秋刀鱼、沙丁鱼等,大部分都是青皮红肉鱼类。”

其实,青皮红肉鱼类之所以会引起组胺中毒,是因为这种鱼类含有较高量的组氨酸。当这些鱼保存不当,变得不新鲜时,污染于鱼体的细菌如组胺无色杆菌,会产生脱羧酶,使组氨酸脱羧生成组胺,当组胺积蓄到一定量时,食后便有中毒的危险。成年人一次摄入组胺的量超过100毫克时,就能引起食物中毒。这种中毒不只是出点红疹子、头晕等症状,严重的还会有生命危险。除海鱼外,淡水鱼中的青鱼保存不当,食用后也会引起中毒。

另外,腌制咸鱼时,鱼不新鲜或腌得不透,含组胺较多,食用后也会引起中毒。这种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因为在温度为15℃-37℃的条件下,组氨酸易于分解形成组胺,从而引起中毒。所以,夏秋两季吃海鲜时要格外留神。

老同学显然对学点儿这方面的知识完全不感兴趣,不耐烦地说:“你少说没用的,赶紧把我拉到急诊打针输液去。”

我告诉他,他的情况属于轻中度过敏,不用去医院,然后我又到附近的药店给他买了点儿抗组胺的药,通常可以选择苯海拉明或者扑尔敏等。然后,他口服两天就没事了。

这件事情虽小,但是对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同学回去之后在班级的群里到处说我请他吃变质海鲜导致过敏,结果对我的名誉产生了极大影响。不过,从那之后我倒是再也不用请客吃饭了,同学们都怕了我,每次都安排好饭菜叫我直接过去吃,倒是省了不少银子,也蛮开心的。王成钢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