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4小时盒饭不吃,冷饮不能猛吃,吃海货一定要煮熟……石市疾控中心昨天发布健康提示:夏天到了,气温逐渐升高,空气湿度大,非常适合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人们应警惕“食物中毒”。“食物中毒”主要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省二院、省人民医院、省儿童医院、市一院、市二院、市三院等26家医院是全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哨点医院,如果居民食物中毒应及时就医。
权威发布
盒饭 超过四小时不要吃
不少人图省事儿,常常会购买盒饭,既方便又快捷,提醒不在路摊没有卫生保障的地方买盒饭,购买合格的盒饭放置时间超过4小时不宜食用。尽量不要购买路边摊贩出售的自制熟肉、凉拌菜、豆制品。不吃过期的、无标识的、包装破损的食品。不买无冷藏条件的酸奶。
剩饭菜 一定要冷藏
没吃完的剩饭菜,一定要在冰箱里冷藏保存,最好用保鲜膜包好,以防食物在冰箱内交叉污染。再次食用时必须彻底加热。需指出的是,有些食品不可冷冻后再食用,如生姜,在冰箱里冷冻的生姜在常温下化解时,会产生一种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物质。
吃冷饮 千万别贪多
夏天,人们爱吃些冷饮,尤其是孩子,像冰棍、冰淇淋等。但不能无节制地猛吃猛喝,这样会把胃液稀释,造成胃中正常菌群的紊乱,降低了局部抵抗力,为致病菌的侵入创造条件,容易发生腹泻。值得提醒的是,有些儿童和年轻人常吃完冷饮马上吃饭,殊不知这样做对健康的影响较大,最好与正餐间隔30分钟再食用冷饮。同时,不要大汗后立即吃冷饮或凉食。
吃海货 一定要煮透
夏天,海鲜上市,鲜美诱人,不能盲目图“鲜”。吃了半生不熟的海“鲜”,美了嘴,可苦了肠胃。吃海鲜时应该煮熟、炒熟或炸透后再吃。需指出的是,一些人喜欢用开水焯、醋拌和酒醉的加工方法,这样做很不安全,如像毛蚶、螺蛳、甲鱼一类的水产品,体腔内常存留有霍乱弧菌、甲肝病毒等,如果加热不彻底,就会被人体吸收而致病。
冰箱三个月要“大扫除”
冰箱三个月左右就要做一次“大扫除”。长期封闭的冰箱会有细菌残留,影响食材质量和食用者的身体健康。
如果冰箱运转正常,储藏时间大致如下:
剩饭:冷藏不超过3天;梨:冷藏1至2天;柑橘:冷藏7天;苹果:冷藏7至12天;菠菜:冷藏3至5天;胡萝卜、芹菜:冷藏7至14天;牛奶:冷藏5至6天;酸奶:冷藏7至10天;熟蛋:冷藏6至7天 ;鲜蛋:冷藏30至60天;花生酱、芝麻酱:开罐后冷藏90天;牛肉:冷藏1至2天,冷冻90天;鱼类:冷藏1至2天,冷冻90至180天;肉排:冷藏2至3天,冷冻270天。
短期内食用的生肉应放在冷藏室下层,暂时不食用的肉类应放入冷冻层。对冷冻肉类、速冻食品等拿出解冻后,不能再放入冰箱二次冷冻,否则易滋生细菌和变质。带气饮料、啤酒等不能放入冷冻室,否则容易发生爆炸。
“食物中毒”以单位、家庭居多
发生的“食物中毒”中,大部分是因为食物在制作、储存或销售的过程中处理不当,被细菌污染所致,且细菌性食物中毒较多发。在加工及食用食物过程中,在注意食品卫生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人卫生,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老人、孕妇、儿童。
“食物中毒”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要特征。一旦发生食物中毒,首先应停食可疑中毒食品并根据情况到医院就医。有的腹泻很轻微(如腹泻一次后,没有再次腹泻),一般注意多喝白开水,适当休息,注意食用易消化的食品,1-2天就可痊愈。对于又吐又泻(腹泻3次/日以上)、发热等症状比较严重者,要到医院就医,不要自服药物治疗。
提醒
预防“食物中毒”
这10个生活细节要记牢
1食品认准了再买
选购食品特别是一些熟食制品时,一定要观察是否新鲜,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等。购买肉菜瓜果,要注意新鲜干净,要买经检验合格允许上市的“放心肉”、“放心菜”。
2吃多少做多少
日常做饭尽量本着“吃多少做多少”的原则,尽量不剩饭菜。
3烹调家禽鱼类要熟透
家禽、鱼类很容易被病原菌污染,彻底熟透才能食用。
4做熟食品应立即吃
当烹调好的食品冷却至室温时,微生物就开始繁殖,放置的时间越长,危险性就越大。
5熟肉制品存放不超过四小时
在无冷藏的条件下,熟肉制品存放时间一般不宜超过四小时。
6生、熟食品应分开
加工操作过程中用的刀、砧板、抹布等炊事工具,要生熟分开,做到专用。操作熟食用的工具应注意,每次用后要清洗干净。熟食刀用后揩干,用前消毒。抹布使用过程中经常搓洗,用后洗净晾干。盛放食品用的容器应生熟分开,每次用后清洗干净。用前应用水煮沸或药物消毒,避免食品重新受到污染。
7卫生习惯很重要
日常做饭尽量本着“吃多少做多少”的原则,尽量不剩饭菜。
8厨房清洁卫生
制备食品的任何用具表面须绝对干净,洗碗池定期清洁消毒,接触厨房用具的抹布每天消毒晾干,餐具认真消毒并妥善保洁。
9防虫害
避免苍蝇、蟑螂等接触食物,将食品贮藏于密闭容器内,以免遭到上述害虫将病原体带到食物上。
10食用蔬菜的方法
必须采用“一冲、二浸、三烫、四炒”的方法,以去除残留于蔬菜中的农药。
支招
万一发生食物中毒怎么办
“配合”
积极配合调查,有利于尽早做出诊断,为维权提供证据
“停”
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
“早”
“保”
保护好现场,保留好相关凭证、可疑食物和吐泻物
“报告”
及时向当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