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业微利化催生“资本之争”
人们不禁要问,长期以来,现金流充沛、对融资不感冒的快递企业,如今为何竞相寻求上市呢?业内人士表示,民营快递企业之所以选择此时集中上市,主要是为了突破行业发展的瓶颈。
一方面,受益于电商的发展,快递业规模迅速扩大。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持续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36.7亿件增长到2015年的206.7亿件,年均增长率超过50%;另一方面,受制于电商的发展,快递业的盈利能力也逐渐削弱。“十二五”期间,全国快递件平均运价持续下跌,从2011年的20.7元/件跌至2015年的13.4元/件,五年的降幅达到35.1%。
分析指出,电商未来会继续以快件量的优势,利用快递业同质化竞争的弊端打压快递价格,进一步恶化以网购为主的快递业企业微利化情形。此外,部分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如阿里巴巴、苏宁云商等,正通过自建物流体系的方式降低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依赖。
由此,伴随着规模的扩大,尽管行业整体利润呈现增长态势,但在快递价格下滑等因素影响下,快递行业的毛利率持续下滑,中金公司数据显示,行业毛利率已从2007年约30%的水平下滑至目前5%-10%的水平。而正是这种微利化趋势,催生了快递业公司的融资需求。
未来快递行业能否以相爱告终?
在经历了多年的跑马圈地之后,国内民营快递业的竞争格局已经完成势力割据。而在新一轮的竞跑中,显然是谁首先抓住上市带来的红利,谁就占得了把竞争对手拉下马的先机。
或因如此,除了图谋上市的公司,国内其他快递公司也频频与资本接触。
2016年2月25日,已经与申通合并的天天快递宣布完成由中金前海发展(深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领投的6大财团的6亿元注资;2月28日,韵达宣布启动与多家机构在战略与资本上的共同合作。这次参与合作的机构包含复星集团、中国平安、招商银行、东方富海、云晖投资等。
在快递业内部,强强联合也早已开始。2015年5月,阿里联合云峰基金投资圆通;6月,顺丰、申通等投资5亿元成立丰巢科技,做终端快递柜;圆通和汇通也加入阿里系的菜鸟驿站,向社会开放终端代办点为公共自提点。在“四通一达”的阵营中,百世汇通和圆通快递都已进入阿里系的阵容,而顺丰则拉拢了申通、中通、韵达,成立“非阿里系”阵营。
纵观以往的行业洗牌,阿里和腾讯在快的和滴滴的打车战争、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团购战争最终都以合并告终。不知道此番会否上演同样的戏码?(本文综合自北京晨报、证券时报、北京青年报、中国证券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