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国际技术封锁 坚守“昆明创造”
那么在“工业4.0”的大背景下,智能制造越来越多的替代着传统的文艺,是不是就不需要“工匠精神”了呢?
许航线认为,工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而且还得不断提高。因为机器永远是人能力的延伸,只能按照程序重复运作,但人能够不断改造和创新,这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的确,中国制造在国际上并不陌生,虽然现在的中国已是制造业大国,但并不是制造业的强国,只有这些技能过硬、高水平的技术人员的“把关”,才能让这些精工细作的产品带领中国走上制造业强国的道路。
2009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将“大型枢纽机场行李处理系统智能成套装备研制开发与昆明新机场应用示范”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交由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和昆明新机场建设指挥部联合研制。2010年3月31日,昆明新机场行李处理系统项目正式开工。2011年9月30日,该项目完成所有机械、电气安装工作,之后全面进入系统联调和测试阶段。2012年5月,该系统通过了国家民航局组织的行业验收。2013年3月29日,昆明长水机场行李处理系统通过了专家委员会的验收。
其中,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许航线先后负责了丽江机场、昆明机场项目部分行李提取转盘批产工艺攻关工作,使昆船公司机场物流设备的质量大大提升。“行李转盘上面的橡胶板之间缝隙太大,轮子就比较容易坏,整条线都得停下来检修,非常麻烦。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动了不少脑筋。”许航线介绍,为了攻克这个难题,他们在做了仔细的研究,工艺更新了10项(次),大型工装卡具6项,实验20多次,合格率也由丽江机场的65%提高到了98%。其中《提高平转盘机架体对接质量》QC活动,还获得全国机械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如今,昆船公司成功开发的大型机场行李自动处理系统,已通过民航局委派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现场检测和国家民航局组织的行业验收,填补了国内同类高技术产品的空白,打破了国外厂商对此类行李处理高技术产品的封锁。
“现在我到北京、上海去,也会注意观察他们的行李转盘,每一次我都觉得很自豪,因为我们的工艺比起它们这些国外品牌的设备更精细、更好。”许航线表示,不仅质量上去了,成本也降了下来,昆船公司承制的制备总共有2351台,仅设备成本就比国外设备便宜了1/3,同时也降低了高昂的后续运营服务成本。在性价比、技术服务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已出口到印度新德里、印尼等国家;中标了“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t3航站楼行李处理系统项目”,改造了咸阳、哈尔滨、新疆的机场。
也正是因为有了像许航线这样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员,在产品上精益求精,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才让中国向制造业强国不断迈进。
从成品设计到“无中生有”
其实工匠精神并不是个人的专利,在“高技术、高品质”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是实现企业突破竞争格局、实现可持续经营的必然选择。许航线也认为,是昆船一机公司良好的环境,让像他一样的技术人员可以发挥“工匠精神”。
仅2015年,昆船一机公司就开展了科学技术进步奖征集评选活动,33个项目获奖,奖励金额达到了29.2万元。同时获得昆船公司科技进步奖4项。申报发明专利15项,其中国防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像许航线一样的技术人员研发出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AGV激光导引运输车系列、穿梭车系列;进行了斜面行李转盘组部件的工艺攻关,烟丝箱密封技术等的研究。这些产品在海尔集团、玉溪红塔集团、红河卷烟厂等单位的使用中取得了良好的信誉。
近年来,昆船一机公司经过改革,又将技术部门和营销部门进行了整合,成立了民品事业部,作为设计室的主任,许航线也感受到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我的工作是以工艺设计为主,就是拿到图纸,进行成品设计而已。可现在,我们得‘无中生有’,自己形成图纸,自己进行成品设计,自己进行销售,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许航线坦言,这种与时俱进的改变,更加需要大家把技术提上去,更加精益求精。
他举例说,今年大年初二他就开始加班,因为公司接了顺丰快递的物流系统设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他和他的团队每天加班加点的工作,经过反复的实验和论证,只用了10多天就解决了工艺上的难题。但即使是这么困难的任务,大家都是抢着干。
也许,正是在这样充满工匠精神的氛围中, 一代又一代产品的推陈出新,把产品做到极致,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昆明日报 记者郭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