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许航线。记者郭曼/摄
传承精神
许航线:从照图制作到“无中生有”
在传统认知里,“工匠”的地位或许都不太高,甚至当代的企业依然缺乏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尊重。但真正的工匠精神,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它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在某些时候,它甚至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
那在如今“工业4.0”的大背景下,是否还需要工匠精神呢?云南昆船第一机械有限公司民品事业部设计室主任许航线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认为,不仅需要,而且拥有这样工匠精神的人应该越多越好。
从普通工人到设计室主任
在云南昆船第一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船一机公司”),记者见到了民品事业部设计室主任许航线,第一眼就觉得他很有技术人员的共性:不善言辞又显得有些拘谨,说起自己21年来的工作,也不过寥寥数语,可正是这寥寥数语却让记者看到了他身上特有的“工匠精神”。
许航线1995年来到昆船,做起了最普通的装配工人,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有幸成为了车间技术人员并参与到了军品的零部件设计中去。其实,那时毕业于江西九江船舶工业学校机械制造专业的许航线只是一名中专生,不过喜欢钻研的精神让他很快成长起来。“我很喜欢自己的专业,我的工作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所以我开始自学,并在1996年参加了高等自学考试。”那一年,许航线被昆明理工大学的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录取,开始了4年边学习边工作的生活。
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昆明船舶设备集团公司的昆船一机,是在“大三线”建设背景下诞生的军民结合高新技术企业,当时还落户在深山中。许航线坦言,在当时那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老三线人”艰苦奋斗的精神给了他很多触动,“大家工作都很认真,很有激情,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也觉得自己很有干劲。”许航线说。4年后,他拿到了大学本科的文凭,而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踏实进取的作风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昆船一机公司副总工程师兼民品事业部部长陈同惠告诉记者,许航线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不论他在哪个工作岗位上、干什么都是一流的。做机械制造人员时是这样,做数控加工的编程技术人员时是这样,做最难的工艺工作时亦是这样。
2000年,许航线随公司搬迁到了昆明经开区,几乎为每一位技术人员都配备了电脑,虽然并没有任何人要求他掌握什么知识,但是他还是根据工作情况,开始自学CAD(计算机辅助设计)。“那个时候做设计,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东西,都需要模型,我们的模型大多是研究院在帮我们做,因为很多数据需要估算,手工计算的话误差比较大,所以我就开始边学边用了。”许航线介绍,2002年,他做起了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工作,CAD就派上了用场,成为了必备技能。
在生产一个水下兵器的螺旋桨上,许航线就采用了软件建模、CAD编程等技术进行虚拟仿真,仅仅3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该产品的生产,成本只不过是2套毛坯、差不多4000元左右的价格。2012年,许航线还靠着自学的CAD技术通过昆船公司的选拔,参加了在云南省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并取得了CAD机械设计(职工组)技术决赛第二名的好成绩,获得云南省CAD机械设计(职工组)技术能手称号。
当然,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许航线这样的“工匠”们过于古板,过于严肃,但正是这种踏实进取、不断钻研、毫不含糊的精神,才让他们扛起工匠精神这面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