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朱琳:从“北京牛人”到“三峡农民”(4)

2015-12-25 09:21 人民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朱琳:从“北京牛人”到“三峡农民”

牵手学校助力科普航天育种

相比不知微信为何物的同龄人,朱琳围绕桑果酒等系列产品已经在“朋友圈”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营销攻势。其实,除了地里的桑树,他还特别关心那些借航天搭载而上天的种子。

航天育种是利用返回式卫星、飞船、空间站等航天器,将作物种子、组织、器官、生命个体或微生物等搭载到宇宙空间,在宇宙射线、高真空、微重力共同诱变作用下使生物基因产生变化,再返回地面选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技术。

“自1987年开始,我国进行航天搭载育种,已经有28年了。”朱琳向记者介绍,随着俄罗斯在此项技术上的淡出,目前世界上做航天育种的国家只剩下中国和美国了。但美国研究的是如何解决空间站宇航员如何种和养,以解决最终独立吃饭的问题,而中国所研究的更多是如何服务于地面。

据悉,航天育种的蔬菜具有高产、高营养、高抗病性的优良性状;花卉则具有色彩艳丽、花朵多、花期长等特点。航天育种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至于为什么要搞航天育种,朱琳的解释是,因为普通育种的周期比较长。“培育一个好的品种,没有四年到八年是培育不出来的,但对于一个科学家或者是一家企业来说,又会有几个四年到八年呢?”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80%的种业却要依赖进口,这真的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为了体现一位“老农人”的社会责任,朱琳于2012年成立了北京神舟绿谷,立足于现有航天育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推广,让老百姓切身体会到航天育种科技成果的价值。此外,加强自主研发,并融合引进国外先进分子育种技术,提升产出效率,“预计将来每年可出5-15个新品种。”

以北京作为制高点,神舟绿谷又在广西设立了子公司,希冀发挥面向东南亚市场的桥头堡作用,做好引进与输出的无缝对接。但与传统育种公司所不同的是,结合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在全国推广“航天蔬菜种植示范基地”的同时,神舟绿谷还在探索和创新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进行科普,从而让更多青少年熟悉和了解航天育种知识。

“关于航天育种的科普教育,我们做了许多的工作,比如科普读物、教材、课件的研发等等。”朱琳告诉笔者,神舟绿谷已成为了北京市教委的特许服务机构。“种子的太空遨游”业已列入北京市中学生的选修课,目前已涵盖10几所学校,惠及3000余名学生。

做事先要谋局。在朱琳的规划中,神舟绿谷也会像他之前所经手运营的几家公司一样,在不久的将来择机进入资本市场。因为,投身创客的“老农人”始终坚信:“只有成为公众公司,她的生命力才会更长久。”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