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修桑文化锻造全桑产业链
2011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被提上重要日程。本着“为三峡库区做点事儿”的初衷,朱琳踏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创业之路——以桑闯天下。
事实上,为了选择种植桑树作为主攻项目,朱琳率领团队进行了长达7个月的调研。“四川具有种桑的基础,相比其他粮食作物,桑树为木本,无需每年栽种,但是年年产出,且生命力顽强,无需过多打药施肥,其根系发达,更易防止水土流失。”所列种种,无不有利于库区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他坚信,“沧海桑田”在库区一定能成为现实。
“蚕桑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国,丝绸之路的发端地也在中国,但丝绸的定价权并不在中国。”虽然选择了种桑,但朱琳打算另辟蹊径,调整当地农民的种植结构,改变过去种桑养蚕卖茧的传统习惯。首先从品种上,选择种植果桑;其次在种植技术上辅以矮化密植,探索出一套利于产业化的种植模式;在管护上,则以不污染环境为前提,探究用水、施肥等精细化护理。
目前,在三峡水库海拔800—1200米北岸神秘的北纬30°线附近,坤承农业通过土地流转,或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与当地农民协议种植,已建成了5000多亩的果桑种植基地,集中采取“专一化、规模化、科学化”的运作方式,被授予三峡库区的国家生态建设与产业化示范项目。
“明年开始,我们计划将种植面积再扩4000亩,至2017年底将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果桑种植基地。”据朱琳初步估算,届时整合桑产业的产值将达6亿元。
望梅或不止渴,但当地农民增收的效果确已显现。“以前,农民种老玉米、种榨菜等传统作物,一年的收益也就1000多块钱,但现在能达到2000元-3000元。”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提高了,当地政府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从当初的强力抵触变成了大力支持。”
桑树浑身都是宝,一棵桑树足以串起一条产业链。今年9月底,坤承农业酿制的一款名为“三峡紫”的桑果酒正式问世,并在短时间内打开了市场,现已成为长江三峡旅游品鉴专供产品。朱琳还介绍说,果干、果汁、酵素等多元化产品也在紧锣密鼓地研制开发中,“桑叶茶项目即将在明年启动。”此外,在漫山绿色桑林间还发展了跑山鸡养殖,桑叶鸡蛋销售紧俏。而这在朱琳看来,都是水到渠成,而且相辅相成的。
“明年开春,在紧邻三峡水库的桑基地一处地壳运动的断裂带旁,就着漂亮的山势和山泉水景,我们还将着手筹建占地约100亩的桑文化体验园。”朱琳向笔者透露了他的大致规划,通过设置采摘区、展示区、接待中心、加工中心、住宿中心等,可让游客亲自到种植基地感受三峡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桑树的品种、种植生产深加工等全桑文化,还可让游客足不出园就能品尝到名副其实的“全桑宴”。
通过一系列资源整合,坤承农业以桑葚果为核心的全桑产业链已经初步成形,而且是一条融入了一产、二产、三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