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分众传媒赴美上市时,恐怕连公司董事长江南春也没想到,时隔十年,公司会再上市,只不过,这一次是登陆A股市场。
12月17日,七喜控股(49.30, -3.27, -6.22%)发布公告称,分众传媒的借壳重组方案已获得证监会通过,这也意味着,分众传媒成为首个从美股退市,再登陆A股的上市公司。公告一出,七喜控股当日涨停。
事实上,自披露重组计划以来,七喜控股的股价也水涨船高,截至12月18日,公司股价为52.57元/股。如果按此收盘价计算,交易完成后,公司总股本 41.16亿的市值高达人民币2163.78亿元。这与2年前,分众传媒从纳斯达克退市时相比,已然暴涨了13倍有余。
而作为分众传媒的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江南春的身价也一跃飙升至人民币536亿元。
回溯2003年,分众传媒成立之初投资总额仅为45万美元,按照当时汇率,折合人民币约372.47万元。随后,在“灵魂人物”江南春的推动下,分众传媒的雪球越滚越大。
期间分众传媒历经了赴美上市时的意气风发,兼并潮中的疯狂膨胀,迅速成长为纳斯达克上的中国“传媒第一股”,而后又从金融危机时的摇摇欲坠,私有化过程中的明枪暗箭中一路走来,直至2015年回归A股,江南春用十年的时间体验了中概股的个中滋味。
本篇报道将对分众传媒的转板历程做出深度解读:十余年间,在这场资本游戏中,江南春是如何打怪升级刷经验的。
江南春身价飙升至536亿元
2015年,中概股掀起了回归A股的狂潮。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已有32家中概股公司先后收到了私有化要约,这一数字超越2010年至2014年的总和。
知名经济评论家叶檀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中概股在中美两国的估值相差太远,同时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时所需的金钱、时间、风险、政策等一系列成本明显高于国内,所以在未来的几年内,中概股回归也将成为一种趋势。”
不过,对于首个从美股退市又成功转板的中概股来说,分众传媒一路走来可谓命运多舛,曾有业内人士表示,中概股回归三步走:私有化、拆VIE、国内挂牌,每一步都隐藏风险,而分众传媒几乎把各种风险都尝了一遍。
即使是在登陆A股的前夕,分众传媒还上演了一场“备胎救场”的“狗血”戏。
事实上,七喜控股并不是分众的首选,一直以来,分众中意的都是高温硅橡胶行业的宏达新材(11.47, -0.39, -3.29%),2014年12月份,宏达新材宣布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开始停牌, 而此前,坊间早有分众传媒借壳宏达新材的“消息”流传。同年5月20日,已经停牌半年的宏达新材宣布,公司将向FMCH支付人民币49.3亿元,同时向分 众传媒其它股东以7.33元/股的价格,发行54.4亿股股票,收购分众传媒100%股份,坐实借壳传言。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关键时刻宏达新材却“摊上事”了。今年6月17日,宏达新材发布公告称,公司信息披露涉嫌违法,证监会决定对公司及实际控制人朱德洪予以立案调查。
随后,分众传媒为撇清关系,及时做出 “此次涉案与重组无关”的公开表态; 8月31日,宏达新材宣布:分众传媒决定行使其终止权,各方已签署《终止协议》。
眼看着分众传媒“煮熟的鸭子飞了”,彼时,业内人士也对分众传媒“另寻新欢”再上市表示担忧。万万没想到,事情再一次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几个小时以后,分众传媒不慌不忙抛出B计划:借壳七喜控股。
8月31日晚间,七喜控股发布公告称,公司拟置出全部资产及负债与分众传媒全体股东持有的分众传媒100%股权的等值部分进行置换,其中分众传媒置入资 产作价457亿元,七喜控股置出资产作价8.8亿元,两者差额448.2亿元将由公司向FMCH支付现金49.3亿元,同时以10.46 元/股的价格, 向分众传媒其他股东发行38.14亿股公司股份购买。
然而,七喜控股并没有一掷亿金的资本,所以关于49.3亿元的现金部分,公司计划以11.38元/股的价格,向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人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募资总额不超过50亿元。
本次交易完成后, Media Management (HK)公司将持有七喜控股公司股份10.2亿股,持股比例达24.77%,成为公司控股股东,而江南春100%控股该公司。
12月17日,七喜控股发布公告表示,公司于12月16日收到证监会关于借壳重组一事的核准批复,这也意味着分众传媒借壳上市正式进入正式实施。
而此时大家最关心的是,分众传媒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妖股”?据《证券日报》记者粗略统计,按照12月18日收盘价52.57元/股计算,公司市值已高达 2163.78亿元,这与2年前从纳斯达克退市时的26.46亿美元(按照当时汇率计算,折合人民币约为161.98亿元)相比,暴涨了13倍。而江南春 的身价也水涨船高,一跃飙升至536亿元。
对此,叶檀认为,未来中概股还能否保持高收益,关键取决于两点,一是回归数量,如果一个企业回归就被爆炒,就意味着对已经回归的中概股总是拥有稀缺的溢价;二是中概股的风险,这取决于回归后中概股的问题是不是会暴露,或者会不会‘同流合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