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达维
还记得年初的那条新闻么?得癌症是因为命不好,这让人们觉得根本不需要这么费尽心思地去避免癌症,因为当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指出,人类癌症的三分之二不是由别的东西引起的,只是运气不好而已。
当时下这个结论的依据,是因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三分之二的成年癌症患者,是由于身体内细胞分裂时DNA发生变异,而这正是患癌的原因。剩下的三分之一则与环境因素或者是有缺陷的遗传基因有关。
这项研究有点破罐破摔的味道,既然很难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减少罹患癌症的风险,那大家就都及时行乐吧。虽然科学家警告说,饮酒,抽烟和不健康的饮食能够增加患上癌症的“坏运气”。但是在前面强大的论据下,后面的警告也没有了说服力。
当然在当时,发表这篇论文的科学家在看到报道之后,已经马上说这是记者的误读,因为他和记者就聊了一会儿,然后他就忙别的事去了。但是他的结论,还是癌症的发生更多来自内在因素,而不是外在的影响。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们针对的问题,是为什么癌症在人体一些部位更为活跃和频繁,而在其他部位相对较为少见。他们想知道,癌症发生的频率是否与这些组织中的细胞分裂的频率有关联。因为一个细胞每次分裂繁殖的时候,都有变异突变的可能性。他们的逻辑在于,细胞分裂次数越多意味着突变次数越多,也许也就意味着癌症发生的次数越多。
这种逻辑的理论基础,是癌症被认为是由于正常组织的祖细胞或者干细胞通过在细胞分裂中积累突变,变成恶性细胞。这些突变可能来自内在过程,包括随着细胞分裂时DNA复制产生的随机错误,也可能来自外在因素,例如紫外线辐射和致癌物质。
因此他们所分析的,是细胞分裂次数与癌症的关联。他们绘制了图表,来显示一个干细胞在个体的一生进行分裂的平均次数,以及在人体相应组织发展出癌症的终生风险。他们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很强。在人体的31种干细胞里,有22种干细胞的癌化几率与在细胞复制时发生的变异几率符合。剩下的9种癌化几率则明显偏高,有可能是因为环境影响和遗传因素。
干细胞在个体的一生进行分裂的平均次数,与人体相应组织发展出癌症的终生风险,两者相关性很强。
31种癌症中,有22个呈现相关性。因此他们的结论就是,三分之二的癌症发生是因为在细胞变异时激活了癌症相关基因,这与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无关。那些抽烟喝酒却长寿而不患癌症的人,不是基因好,只是运气好罢了。
当时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癌症研究所,就是前一段时间说吃肉致癌的研究所,还专门发了声明,说对这个研究结论“完全不同意”。
为了澄清透明的结论,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再次接受采访时强调,他们的研究结论是,有致癌风险的变异的三分之二是由与细胞分裂有关联的“偶然突变”引起的。这并不是说三分之二的癌症是由运气引起的,两者不是一回事。“我们的研究并未表明三分之二的癌症仅仅是运气不好。癌症一般是坏运气、糟糕环境以及不良遗传基因共同造成的,也就是说,是这三者的结合。”
但是即便是这个结论,也受到了质疑。本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的分析显示,肿瘤的发展受到环境和外在因素的影响更大,而内在因素,例如DNA复制中随机的错误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并且在癌症预防和研究当中,考虑这些外在因素是重要的。
他们还特别提到,虽然没有点名,说最近有一则研究显示特定的组织中产生癌症的风险和这些组织在一生中要经历的细胞分裂次数有强相关性。然而,这种相关性是否意味着癌症风险主要来自人体内在的自发因素并且无法避免,是因为“运气不好”,这点存在争议。
发表这篇新论文的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研究团队针对的是前面的文章同样的数据,但是得出的结果却截然不同。他们的结果显示,在癌症发展这件事上,内在风险因素的贡献虽然有,但是并不是主要的风险,大约在10%到30%之间。新的研究显示,前面的那个研究并没有区分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之间的差异。
他们进一步解释,前面的那项研究,在考虑干细胞分裂和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时,并未区分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之间的差异,因为许多人体内在自发产生的基因变异,其积累程度其实并不足以引发癌症。而且在那项研究中的硬伤,是考虑了大量并不常见的癌症种类,而由于缺乏干细胞分裂的相关数据,把几种常见的癌症排除在外,而这几种癌症,偏偏又是受外界因素影响比较大的。
因此他们新的结论就是,外在因素对患癌症的风险影响最大,大约在70%-90%。
新研究的作者这样比喻,如果说癌症是玩俄罗斯轮盘赌,内在的原因就是左轮手枪弹舱中六颗子弹中的一颗,坏运气导致你得癌症的几率可能只有六分之一,而你如果吸烟的话,就又在弹舱中加了两三颗子弹。而从公众健康的角度,我们希望把弹舱中的子弹尽量多的拿出去。
一位医生评价说,这个研究是让人信服的。虽然我们不能保证如果一个人不吸烟、保持正常体重、健康饮食等好习惯,就能够避免癌症的发生,但是确实能够大幅度降低癌症的风险。
对于这次“癌症是因为命不好”所导致的乌龙事件,一位科学记者就评价说,在有限的篇幅内,帮助公众理解一个科学概念,传递一个正确信息,这不仅对于科学家,而且对于记者来说,都是有困难和有风险的,但是我们始终不能忘记这件事,即便我们谁也无法避免,犯这样的错误。■
作者为财新记者,本文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