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北京联通发展大事记(1980—1989年)

2019-07-24 15:34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开篇词

回望北京通信事业的七十年发展历程,既是新中国不断发展强盛的保证,也是一代代通信人艰苦努力的见证。

从1949年2月3日北平军管会正式接管北平电信局,到2019年2月2日北京联通实现国内首次5G园区驾驶应用,在天翻地覆的历史画卷上,通信技术一次次写下了浓重的笔触。今天,伴随5G与千兆宽带网络的到来,通信网络与技术,带给人们的已不仅仅是生活与工作的便捷,更是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

为此,千龙网联合北京联通公司共同梳理了北京联通(及其前身企业)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发生的几十件大事,如同在北京通信历史长河中捡起一些璀璨石子。与广大网友一同回顾,曾经,那些悄然改变了我们工作的方式、学习的方式、娱乐的方式、生活的方式……

电话初装费始末(1980年)

为弥补电信建设资金的不足,经国务院批准,1980年6月20日,邮电部、财政部、物价总局联合下发通知,自1980年下半年起开始收取市话初装费,做为电信建设专用基金。增收市话初装费政策对通信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三分之一的电话建设资金来源于初装费,初装费成为支撑我国通信网持续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

1980年国家开始收取电话初装费政策的文件

1980年国家开始收取电话初装费政策的文件

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电话初装费的文件

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电话初装费的文件

电话初装费政策实行了二十年,在电话获得极大发展之后,2001年7月1日,北京市电信公司依照财政部、信息产业部文件精神,取消了电话初装费等政府性基金。

数据通信业务的开端(1981年)

数据通信是计算机与电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数据传输与数据处理相结合的通信方式。电报做为人类最早的电信手段,由于传送的信号属于离散信号,已经具备数据通信的基本特点,成为数据通信的源头。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数据通信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1979年6月北京——巴黎进行数据通信传输实验(4.8Kbps),拉开数据业务的序幕。1981年4月北京电报局安装数据检索系统,接入英国路透社的专用数据网,向外贸部、中国银行及进出口总公司等单位提供货币、金融和新闻信息及传送欧美地区的商品、股票、期货和金融信息等服务。1983年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中国至意大利的数据情报检索业务,陆续开启数据通信业务。

20世纪80年代北京电报局开办数据检索和可视图文业务

20世纪80年代北京电报局开办数据检索和可视图文业务

电报大楼数据检索设备

电报大楼数据检索设备

公用电话变迁(1982年)

1982年9月22日,西单北大街安装北京第一座投币式公用电话亭。1989年3月北京首部磁卡公用电话在兆龙饭店开放使用。经信息产业部批准,2002年12月31日24时,磁卡公用电话全网停止使用,这标志着曾经在20世纪80至90年代给用户带来方便的磁卡公用电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的是技术更先进、使用更方便、安全性更高的IC卡等多种新型公用电话。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北京网通推出新型多媒体IC卡公用电话,兼容公交一卡通,给市民带来更大方便。

北京街头曾使用过的投币公用电话

北京街头曾使用过的投币公用电话

磁卡公用电话

磁卡公用电话

北京奥运会期间安装的多媒体电话亭

北京奥运会期间安装的多媒体电话亭

北京第一个程控电话局建成(1984年)

1984年11月8日 北京市第一个程控电话局——呼家楼50分局建成投产。采用瑞典爱立信公司的AXE-10型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初装7680门。该局由北京市电信管理局与北京市旅游局联合兴建。它的开通,不仅增强了首都市话的通信能力,而且缓解了呼家楼地区和东城一带旅游饭店电话的紧张状况。次年12月25日呼家楼程控电话50分局改为500局,成为北京电话网第一个七位制电话局。

北京第一个程控电话局(50局)在呼家楼电话局开通

北京第一个程控电话局(50局)在呼家楼电话局开通

呼家楼局机房

呼家楼局机房

北京至南极无线通话成功(1985年)

1984年12月,中国首次进行南极科学考察,北京短波第三、第四发信台和第五收信台担负了此次远洋考察的通信保障任务。短波电台与“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保持通信联系,1985年1月8日与到达南极的中国南极考察队无线电话通话成功,通话距离一万七千多公里,是中国电信史上最远距离的短波通信。此后短波通信电台为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5年2月20日南极长城站落成,画面远处可见短波天线

1985年2月20日南极长城站落成,画面远处可见短波天线

南极科学考察委员会向北京电信管理局赠送锦旗

南极科学考察委员会向北京电信管理局赠送锦旗

向阳红10号科考船

向阳红10号科考船

无线寻呼业务诞生(1985年)

1985年11月1日,北京市电信管理局开办无线寻呼通信业务,该项业务由126寻呼台联网,信号可覆盖北京市区、近郊区及远郊主要旅游点和县镇等地。1992年12月28日北京最大的自动寻呼网—“127”自动寻呼台开通。初期容量15万户,终期容量40万户。1994年2月28日“128”汉字寻呼台正式开通。该台覆盖北京城郊区县,汉显特色服务功能有气象预报,外汇牌价等。无线寻呼业务开创了个人通信系统的先河,此后寻呼机成为京城一道风景线。1998年12月,寻呼业务从北京市电信管理局剥离,成立北京电信寻呼公司。1999年4月,中国国信寻呼有限责任公司成建制划归中国联通。

1985年11月1日,在北京长话大楼成立北京第一家寻呼台——“126”台

1985年11月1日,在北京长话大楼成立北京第一家寻呼台——“126”台

1992年12月28日,组建“127”自动寻呼台

1992年12月28日,组建“127”自动寻呼台

1994年2月28日,在“127”台设备基础上,组建“128”汉字寻呼台

1994年2月28日,在“127”台设备基础上,组建“128”汉字寻呼台

东单电话局建成(1985年)

1985年12月11日 北京东单电话局(54局)建成投产,该工程是“六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工程。1983年元月动工,占地1.1公顷,建筑面积25205平方米,主机房高46米,地下一层,地上八层,安装具有七位拨号功能的HJ-941型纵横制交换机1万门,总投资4879万元。它是当时国内容量最大的市内电话局。

刚刚落成的北京东单电话局

刚刚落成的北京东单电话局

东单电话局纵横制电话交换机房

东单电话局纵横制电话交换机房

东单电话局割接时的呼叫拨测现场

东单电话局割接时的呼叫拨测现场

自动转报系统建成(1986年)

1986年4月21日,北京电报局公众电报自动转报系统投产,汇接电路最大容量352线,处理能力为12000份/忙时进报量,具有传递国内、国际(含港澳地区)电报和用户电报三个通信网的转发、查询、识别功能,可按等级次序传送电报并及时应答各项指令。该工程投产后,转报效率由投产前平均每份电报需30分钟缩短到3分钟左右,减少了报务员的劳动强度,节省了人员,提高了通信质量,是北京电报通信传递方式的重大变革。

自动转报机房

自动转报机房

北京电报局公众自动转报系统开通仪式

北京电报局公众自动转报系统开通仪式

国内卫星通信网建成(1986年)

1972年以来,我国先后建成北京、上海国际卫星地球站。1984年邮电部开始组建国内卫星通信网,陆续建成北京、拉萨、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广州国内卫星地球站,初步改善了我国边远地区通信落后状况。1985年10月1日北京国内卫星地球站建成,11月1日开始通过租用国际通信卫星信道向全国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1986年7月8日以北京为中心的国内卫星通信网正式开通,为解决全国性的综合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的传送,为边远地区和重要地区的通信,提供了良好的通信手段。

建成之初的北京国内卫星地球站

建成之初的北京国内卫星地球站

通过国内卫星传送教育电视节目

通过国内卫星传送教育电视节目

开放国际电话自动直拨(1986年)

1986年7月中旬,北京国际长途电话自动直拨系统投产。首批开通日本、香港双向话路20条,该设备是从比利时引进的,初装程控交换机200路。当年年底已对15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直拨电路。这是北京首次实现国际电话自动直拨。

国际局万路程控终端

国际局万路程控终端

国际电话交换机房

国际电话交换机房

国际电信大楼建成(1987年)

1987年12月23日,北京国际电信大楼举行落成典礼。该工程是国家“六五”期间电信行业第一个以拨款改贷款方式建设的重点工程。主楼部分地下三层,地上十三层,楼高73.3米,建筑面积13467.5平方米,附属用房面积2049.5平方米,共占地8800平方米。主要交换设备分别从比利时与联邦德国引进,总投资4842万元。它是我国第一个专用的国际通信出入口局。

国际电信大楼开工仪式

国际电信大楼开工仪式

1987年建成的国际电信大楼

1987年建成的国际电信大楼

国际电信大楼今貌

国际电信大楼今貌

移动电话业务开通(1988年)

1988年7月,北京蜂窝移动电话网A网开通放号,覆盖北京市85%的地区,容量2000户,5个基站。这是北京首次开办公众蜂窝移动电话业务(俗称“大哥大”)。1989年引进瑞典爱立信公司AXE交换机一部,9个基站,使用TACS制式B频段组建北京蜂窝移动电话B网。1994年,引进芬兰诺基亚公司和美国摩托罗拉公司设备,建立北京GSM数字蜂窝移动电话网,并定名为“全球通”。1995年4月放号,启用139网号并与全国15个省市连网实现自动漫游。GSM移动电话出现后,迅速成为北京公众移动电话网的主流。

移动电话放号

移动电话放号

GSM数字移动通信机房

GSM数字移动通信机房

开办国际电视会议业务(1988年)

1988年10月,北京市电信管理局与联邦德国电信部门合作,利用国际卫星电路,正式开办了北京-波恩国际电视会议业务。利用这种业务可以适时开展国际间的学术、文化交流和商务活动。这是我国开通的第一个电视会议系统。

中德开办国际电视会议业务

中德开办国际电视会议业务

中德开办国际电视会议业务

中德开办国际电视会议业务

市话十万门扩容工程竣工(1988年)

1984年5月18日,邮电部批准改扩建北京电话网十万门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工程。这项工程的提出是为了解决首都电话通信紧张落后的状况,于1985年6月开始进行交换机房环境改造,历时三年零三个月全部竣工联网开通,1988年12月正式通过国家验收。这项工程是"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是当时我国电信历史上最大的电话工程,也是电信行业第一次利用政府间贷款(法国贷款)项目,总投资5.26亿元人民币。包括10万门市话程控交换设备、4.5万线汇接设备、2000路国内长途电话数字程控交换设备、光缆196.2皮长公里、光端机54套、交换操作维护中心4个,还有传输监测中心、培训中心、计费中心、修理中心和软件中心以及环境、空调、电源等相关配套工程。

10万门工程之一的东单电话局程控交换计费中心机房

10万门工程之一的东单电话局程控交换计费中心机房

中国公众数据分组交换网开通(1989年)

1989年2月,中国公众数据分组交换网(CHINAPAC)在电报大楼开通。分组交换网是实现远距离终端与计算机,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资源和软件共享及远程数据处理的数据通信系统。当时和美国、日本、中国香港、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分组网连通;国内通达上海、西安、深圳、广州、成都、天津、沈阳、武汉、南京等十个城市。

1989年开通的分组交换设备

1989年开通的分组交换设备

责任编辑:张博(QF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