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院:甲子相伴见证首都发展 匠心勾勒打造城市之美

2018-11-19 08:37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千龙网11月19日讯 人民大会堂 、北京工人体育场等 8项建筑的设计任务入选第一届北京十大建筑;

首都机场T2航站楼等4个项目入选第二届北京十大建筑;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亚运村等 6项作品入选第三届北京十大建筑;

第四届北京十大建筑评选中国家剧、电视心国家体育馆等 5项作品入选北京当代新十大建筑。

从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到2008北京奥运会,从民用住宅到北京著名地标建筑……1949年成立至今的25000多个日夜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北京建院)完成了250000多个项目、250000000多平方米的设计工作,不仅行业综合排名始终列居全国前三甲,高端项目占有率始终高居榜首,更在服务国家和首都重大战略部署、重要工程建设方面发挥着独特价值。

微信图片_20181119081841

1949年成立至今北京建院完成了250000多个项目、250000000多平方米的设计工作,行业综合排名始终列居全国前三甲,高端项目占有率始终高居榜首

国家战略的坚定执行者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建筑设计院,北京建院为建设新中国的首都而生,坚持用匠心智慧打造城市的秩序与气度,用建筑作品续写中华民族的文脉传承。经过近70年的发展,今天的北京建院已成长为一家同时具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属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以科技服务业为主业、属于国家和北京市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范畴的大型国有建筑设计咨询机构。

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建院坚定“服务首都、服务中央”的政治站位,在服务国家和首都重大战略部署、重要工程建设方面,不断以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向党和人民交出历史的答卷。

2

北京坊街景

距天安门约200米,位于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东北端的北京坊,不仅是北京城逾百年商业文化的代表,更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精神符号。这片由朱小地、吴晨等来自北京建院及其他单位顶尖建筑师操刀设计,倾情打造了这片融合历史基因与城市未来气息的中国式建筑集群,已成为一个活色生香的“中国式生活体验区”,给全世界的游客带来愉悦的休闲气息。

建筑师们充分挖掘大栅栏区域的历史积淀、传承历史文脉,从历史与生活中汲取营养,对北京核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体的保护与有机更新。大栅栏片区的历史文化、街区肌理的基础上,在满足居民意愿的前提下,恢复了原有的胡同肌理,形成了独特的历史与现实交相融合的文化韵味。建筑师在恢复了排子胡同等原有的胡同肌理的前提下,将劝业场、盐业银行、谦祥益等建筑旧址作为文物妥善地保护下来。

草厂5条28号院

北京建院设计师参与设计改造的草厂5条28号院

此外,设计师还在“北京坊”的街巷中加入了古香古色的木构序列合院,给游客带来一种出其不意的惊喜,充分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与对文化的传承。“北京坊”的落成仿佛使整片区域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与繁荣。

从长安街到北京坊、南锣鼓巷,北京建院描绘和见证了首都北京的城市变迁与新生,也将继续陪伴北京未来的建设与发展。

国之重器的集成设计者

近年来,北京建院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在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中勇当主力军、排头兵。作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设计联合总承包单位,北京建院搭建协同设计平台,进行多人、多专业、多工种的“大军团”作战方式,以高效、科学、精确的方式完成全部技术设计工作,以高度的国企担当精神和卓越的设计能力,实现了“引领世界机场建设,打造全球空港标杆”的既定目标,为这项伟大的世纪工程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北京新机场航站楼是世界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单体机场航站楼,位于中央的主航站楼的屋面最高点高度为 50 米,然后下降至指廊端部 25 米,楼前屋盖悬挑长度达 47 米,每条指廊从末端到中心的距离只有 600 米,最大限度的方便了旅客,增加了整个航站楼的连通性。

20170630111147

北京新机场航站楼钢结构施工现场

设计师表示,航站楼流程首次采用双层出发工艺设计来满足7200万人次旅客吞吐量的陆侧车道边需求,部分机位采用国内国际混用,设立中转手续集中办理区,中转流程更加便捷。本着人性化、高效、绿色的建设原则,航站楼将集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建筑元素,以及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站楼建设理念,候机空间兼顾室内室外环境,五指廊端部以丝园、茶园、瓷园、田园和中国园为主题,为旅客打造中国园林候机体验。同时,辅以丰富的商业休闲资源、高效的行李系统和综合配套设施,将为旅客提供更便捷、愉悦的乘机感受。为保证航站楼结构的抗震安全,采用了先进的组合隔震技术,设置了1232个橡胶隔震支座和弹性滑板支座,大幅度提高了航站楼结构的抗震性能,有效降低了底部轨道震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解决了超大超长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的技术难题,推动了隔震技术的发展,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隔震建筑。

随着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北京成为世界首个双奥之城。北京建院也很荣幸地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设计过双奥场馆的建筑设计机构。2022年冬奥会,北京建院承担了国家速滑馆等2个新建场馆以及国家体育馆等7个改造场馆的设计和咨询工作。

高清国家速滑馆

国家速滑馆设计概念图

据北京建院建筑师郑方介绍,主场馆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国家速滑馆,赛后实现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等所有冰上运动的全覆盖,更多地为民众提供更大的冰上活动空间,国家速滑馆特别采用了全冰面设计,1.2万平方米的冰面也创下了亚洲之最。设计理念来自于一个冰和速度结合的创意,沿着外墙曲面由低到高盘旋而成的“冰丝带”,同时,丝带本身既是幕墙钢结构的重要部分,还能起到遮阳、节能的作用。3360块玻璃拼接出外观自由流畅的椭圆形曲面,而实际上,经过建筑师的几何逻辑优化,不论是向内的曲面还是向外的曲面,都采用了同一个曲率半径,曲面玻璃板块不超过50%。

椭圆形的“冰丝带”之上,是一个双曲马鞍形的屋面。这个屋面是目前世界上的体育馆场馆中,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长跨约200米,短跨约130米。而国家速滑馆屋面选用索网方案,主要是出于节能环保、节约材料的考量,符合绿色办奥的要求。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工程师模拟了上千种不同的工况,获得受力最优、形态最美的双曲面结构,用钢量仅为传统钢屋面的约四分之一。

建筑文化的创意引领者

69年来,北京建院凝聚了大量的国内优秀创意设计人才。从公司成立之初的24名设计师,发展到现在共有工程院院士1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0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2位,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11位,博士40人,硕士912人,具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301人。大量行业创意和技术型高端人才使北京建院人才结构整体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北京建院一直以来坚持的责任与目标。

_73A1596_副本

金砖会晤会场迎宾长廊

 除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北京建院还坚持用国际语言,演绎着中华文化的自信。2014年,北京APEC峰会在美丽的雁栖湖举办,北京建院设计的以 “汉唐飞扬”为主题的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完美融合,一经亮相便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2016年,杭州G20峰会中,北京建院作为设计总协调再次汇聚全球焦点,以“水墨中国”的思想贯穿始终,尽显大国风范,江南特色。

继雁栖湖的 “汉唐飞扬”、西子湖的“水墨中国”之后,2017年,北京建院有再度承接了厦门金砖五国峰会会场项目。作为本次会晤会场的设计总协调方,BIAD以“国际语言,中国韵味,闽南情怀”为主题,从场馆的选址布局、改造设计、内部装修、配套设计到场馆内部的艺术品设计、家具设计、绿植摆放布局等各个环节,均采取宏观和微观上的总体控制措施,运用现代国际化的语言、柔和含蓄的表达方式,营造出金砖五国会议中心“圆润舒展、风尚大气”的空间气质。

北京建院党委书记、总经理、董事长徐全胜介绍,在厦门金砖会晤会场的设计中,BIAD以“国际语言、中国韵味、闽南情怀”为主题,运用柔和含蓄的表达方式,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闽南当地文化元素隐喻浸润其中,以“建筑之刚、设计之柔”,使中国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强大自信通过建筑文化得以展示。

青岛上合峰会会议中心迎宾大厅

作为青岛上合峰会会议中心的室内设计单位,北京建院再次以高度的国企担当精神和“承续经典、精一营造”的艺匠之心,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设计的艺术之美和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而在这独具匠心设计的背后,是北京建院设计师们长达数月夜以继日的付出。据介绍,从正式承接设计任务到项目竣工完成仅有四个月时间。建院装饰团队在确定中标后,当即组织30人规模的设计团队奔赴青岛项目现场,高峰期时设计团队规模高达60余人。这些峰会建筑提供了我国主场外交的舞台,它们见证着大国崛起的自信,体现着推动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作为和不懈坚持,更是有力的挺起了国有企业的坚强脊梁。

建筑科技的开拓创新者

北京建院建立了完善的科研创新体系,积累了大量设计科研成果,在超大复杂空间结构、抗震加固、BIM技术、绿色建筑、住宅产业化等技术领域具有国内乃至国际领先优势。改革开放的40年间,北京建院在建筑设计和科研领域共荣获包括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在内的国家级设计与科研奖项共计约650余项、市级设计与科研类奖项共计约1100余项,特别是近年来每年获奖层次、获奖数量一直处于行业第一的位置。这些成果的积累,为我们下一步加快科技转化和促进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2017年4月26日公布的“2016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中,由中国天文台主导,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设计的“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超大空间结构工程创新与实践”项目(以下简称为FAST)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由中国天文台主导,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设计的“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超大空间结构工程创新与实践”项目荣获“2016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图为FAST远视图

中国的建筑应用着中国的科学技术和产品,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北京建院就是以设计工作进行中国文化和科技在建筑中的集成。由北京建院自主原创的凤凰国际传媒中心运用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控制、工程协同、加工建造、生态策略多方面展开科技创新探索,实现了达到制造业精度等级的建筑成果。它是一件完全由中国建筑师原创的作品。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人以这座建筑为契机,开展了一次数字设计的“革命”。利用大数据的理念和几何控制的方法,“凤凰国际传媒中心”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数字化设计“样本”,实现了中国数字化设计的升级换代,推动了国内建筑行业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意义。在挑战超高难度设计、创新设计成果运用方面,北京建院也始终一如既往的秉承实干精神。在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多个项目中,实现科技攻关,优秀地完成国家交付的任务,先后荣获了“FAST工程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荣誉,同时申请专利已授权5项,实质审查专利6项,再一次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设计的水平、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

责任编辑:张博(QF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