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故事”之后要维持口碑
标签:褚时健
减产3000吨
今年的褚橙就快卖完了?
“褚橙不甜了?”经历了2015年的质疑,褚时健砍掉了37000棵果树,褚橙的产量从去年的1.1万吨减少到了8000多吨。
褚橙运营的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和前两年一样,褚橙仍供不应求。正式上市不到1个月,出货已近尾声,“三分之二都已经出货了,再过半个月到20天,今年的褚橙就卖完了。”
“口感是三年来最好的”
“每年的这个时候就是吃褚橙的季节。”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去年,“褚橙”遭遇了一场危机。因为过量雨水,很多消费者反映褚橙果小了、口感偏酸。12月,褚时健在报纸上道了歉:今年的确没做好。
今年10月底,云南哀牢山褚橙庄园举办了一场发布会,89岁的褚时健亲自带着人们走访橙园。据褚时健介绍,今年夏天,为了让果树之间的间距从1.5米增加到3米,他们砍掉了37000棵果树。减株保障了阳光、空气的充分流通,今年的褚橙果实更大、更甜、水分更足。去年平均8个橙子一公斤,今年做到了5个一公斤。肥料上磷和氮的调整,也让果子的甜酸比更合适,“今年的口感是三年来最好的。”褚橙运营工作人员表示。
维持口碑,意味着更多投入
对于“褚粉”们来说,褚橙是“励志橙”。但是,随着市场期待的不断提高,“故事”之后要维持口碑,意味着更多的投入。
褚氏家族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了新的分拣流水线机器。只有达到一定克数、一定酸甜度的橙子,才会被电脑设定为褚橙,从分拣口出去,进入褚橙包装箱,其它的不合格产品,从另外的分拣口出去,另行处理。
为了减少物流过程中的损耗,褚橙通过预售让后面的配货更有序,并采取了分仓发货的方式,减少了周转频次,加厚了包转箱的瓦楞纸。
针对市场上大量的假褚橙,褚橙打假防伪也再度升级,如包装箱会有官方网站二维码和浮雕等防伪,橙子本身也有防伪标识。
“其实,作为生产方,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经销商直接把货拉走,拉多少,结算多少,但是,我们没有采取这种方式,就希望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褚橙品质不会打折扣,这个过程的控制是很复杂的。”褚橙运营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生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腐烂、破损是普遍问题。“在电商网站上,生鲜的店评价很少有全红的,但是我们是全红,也就是说每一项的评分都在4.8分以上。”
不做任何品牌推广
褚橙名声大噪,很大一部分源于成功的营销。2012年以前,褚橙销售渠道以传统水果批发商和水果店为主,但知名度并不高。2012年,经过生鲜电商平台“本来生活”网的营销,褚时健大起大落、74岁创业的人生经历让“褚橙”成为“励志橙”挺进北京。2014年,“褚橙”成为“爆款”农产品,产量近10000吨,一个月内全部售罄。
但是近两年,褚橙也开始遭遇“过度营销”的质疑之声。对此,褚橙运营的负责人告诉北京晨报记者,“褚橙”的所有营销都是销售渠道在做,“我们自己不做任何品牌推广,也没有这方面的预算。”
对于褚橙的成功,褚时健和夫人马静芬有着比很多人都清醒的认识。马静芬曾表示,最初打出“褚时健”的名号,的确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一些人都是抱着同情心、好奇心来买的。但买了之后,真的觉得好吃,这就靠质量了。“你们说,品牌、质量哪个更重要?”
北京晨报记者 刘映花
■褚橙简史
褚橙,产自云南,由昔日“烟王”红塔集团董事长褚时健种植而得名。具有24比1甜酸比、无核或少核、耐储存等特点。
今年,褚橙新包装上“神秘”数字引人瞩目,这组数字是褚时健的关键年份。51岁:1979年,担任玉溪卷烟厂厂长;62岁:1990年,被授予全国十大企业家称号;66岁:199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红塔山成为中国名牌,玉溪卷烟厂成为中国烟草大王;71岁:1999年入狱,人生跌入低谷;74岁:2002年春节后,因病保外就医,与妻子马静芬承包荒山开始种橙;84岁:2012年11月,褚橙首度通过电商售卖,大规模进入北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