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对房地产市场有何影响?
这两天,还有两个消息都指向了一件事,却很少人留意到。
第一个消息是,19日重庆又上央视《新闻联播》了,这次是因为创新融资助力实体经济。报道讲述了,去年璧山区政府从财政收入中拿出10亿元,联合社会资本100亿元,成立产业发展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为社会资本挖开一条通向实体经济的人工渠。今年1-9月,重庆璧山区累计为实体企业融资30亿元,拉动民间投资超过200亿元。实体企业新增6658家,同比增长30%。
第二个消息是,彭博社21日的报道中国各地政府都在涉足风险投资行业,投入的资金总额达到3万亿元人民币。希望刺激生物科技、互联网和高端制造企业的发展,逐步取代阻碍经济增长的传统重工业。同时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加快经济增长。
最近,重庆很火,为什么?因为在今年全国多地房价大涨的时候,重庆房价保持平稳,同时不依赖房地产却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这是怎么做到的?央视的这次报道,无疑给出了一部分答案,通过政府资金引导,成立股权投资基金,让社会资本流向实体经济、流向高科技和战略新兴产业。而从彭博社的报道中,可以看出,重庆的这种方法正被各地借鉴。
至此,我们可以大致摸清此次调控的思路脉络:
控制资金进一步流向房地产-->引导资金通过股权投资流向实体经济、流向高科技和战略新新产业-->规范、完善二级市场,为高科技和战略新兴产业公司上市创造环境-->未来源源不断的高成长优秀企业带来股市的长期慢牛-->降低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度,转向新兴产业拉动。
通俗点说,也就是为进入“印股票的时代”做准备。那么是否就意味着现在就是进入股票市场的好时机?这不好说,但长期来看,或许是一个布局良机。而具体到个股上,对于那些不产生价值的企业自然不是利好。那么,具体到每个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钱埋在什么地方才能不贬值
俗话说“风物长宜放眼量”,正如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所说的,“可以从资产的配置、估值、稀缺性、成长性和投资者的投机(流动性)偏好五个维度来选择资产。”
“未来如果通胀能起来,则周期股、大宗商品、黄金等会有良好表现,但对楼市和债市则不利。但目前看,通胀似乎还远,全球经济下行的势头仍在延续。既然是长期投资,就不应该太注重当下的热钱流向,最好能够展望未来十年的经济特征与经济格局。如前所述,跟风者是很难赚到大钱的,只有做到与众不同,甘于承受不被认可的寂寞和煎熬,才有可能喜从天降,获得高回报。”
前面十年,涨得最多最稳的是消费类的股票,比如茅台、伊利等。那么,未来成长最快的股则极可能是在战略新兴产业公司中,也许它们现在还未在A股上市,但这也正是机会所在。李迅雷认为,“目前新三板的家数已经超过9000家,但研究投入严重不足,故新三板市场是非常值得去开发的金矿。”(本文综合自北京商报、中金在线、中财网、中国证券报等)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