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试首利]北京海关助力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 多项政策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一周年创新成果系列报道
在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一周年之际,北京海关全力落实《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推出《北京海关支持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若干措施》,并取得多项成效。图为工作人员展示移动查验工作站。(摄影 宗晓丽)
千龙网北京10月14日讯(记者 宗晓丽)近日,千龙网记者从北京海关获悉,自北京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一年以来,北京海关全力落实《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并结合北京市经济发展特点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促进了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激发了社会企业、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
打造“一站式”进出口公共服务平台
生物医药产业将在未来十年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柱产业之一。但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研发试剂的进口速度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研单位和生物制药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发展空间的主要瓶颈之一。
为落实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驱动、先行先试等各项政策精神,服务北京市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北京海关针对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参与中关村生物材料进口物流规划,将海关保税物流引入生物医药研发产业的核心区域,通过设立公共保税仓库,提高生物材料进口效率。
北京海关在中关村地区产业密集、土地资源稀缺,且生物试剂存储体积较小等特殊情况下积极争取先行先试,在海关总署支持下,突破了公用型保税仓库面积最低为2000平方米的现有政策规定标准,使企业得以按照保税仓储面积1000平米设立中关村联合创新(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用型保税仓库。
2015年12月18日,全国首家生物材料进口公共服务平台—中关村生命科学联合创新服务中心正式成立运行。中心由中关村联合创新(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际运营,集监管中心、公用性型保税仓库和联合办事大厅为一体,是兼具保税物流和关检联合集中查验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生物材料进出口审批、通关、报检、查验的一站式监管模式。
2016年3月21日,该中心保税仓库正式投入运营,首批211种1090个试剂入库并顺利通关。截至9月底,入库货值累计194.64万美元。为中关村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惠及北京乃至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研发。
建立减免税科研设备开放共享模式
北京科研院所与高校科研资源聚集,如何能够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减免税科研设备向社会开放,建立共享平台,更好地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益,是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北京海关通过整理“十二五”以来北京关区办理的科教设备减免税情况,对近年来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对比,发现中科院各院所和各高校进口的免税设备已经占据了北京关区免税进口科研设备的“半壁江山”。
同时,北京海关自2013年启动进口免税设备开放共享课题研究,积极开展调研实践,并颁布了《北京海关对科研教学单位免税设备共享使用的管理办法》。鼓励科研教学单位在主管海关办理设备共享备案或是委托牵头单位,统一办理共享设备资格备案,将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并以此为指导初步建成了基于中科院仪器设备共享平台(SAMS)及全国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CERS)的海关科研设备减免税共享平台,实现了将海关作业嵌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资源管理系统,实行网上申报、网上审批,实现申请、审批的无纸化,并实施“线上监控+线下抽查”的监管模式,大大减少申请单位的办理时间。
千龙网记者了解到,目前该模式已在清华大学、中科院所属单位开展试点,平台上已有共享设备582台。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让真正需要设备的单位用到设备,对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集众智搞创新,厚植科研进步的社会土壤乃至塑造我国发展竞争新优势同样有着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