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一根针”变身全球供应链企业
北京铜牛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52年。在当时的短缺经济时代,北京有“三棉、四毛、一根针”,一根针的代表就是铜牛集团的前身——北京针织总厂。
到上世纪90年代,因物质极大丰富,我国纺织工业面临大调整。1997年,按北京市政府文件要求,以北京第一针织厂、北京第二针织厂、北京第三针织厂为主体,组建北京铜牛集团。
“为了突出品牌的利器,体现名牌效应,当时我们集团名称使用了原来的产品品牌——铜牛。铜牛品牌的‘铜牛’二字取自于颐和园的镇水铜牛,镇水铜牛是当年乾隆皇帝为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而熔铸的,寓意基业永固,国泰民安。”贾晓彬解释说。
多年来,铜牛集团坚持“品牌为根,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现已成为服装的研发、品牌贸易为主营业务,发展信息科技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主体的都市服务业,具有综合实力的知名品牌企业。
“铜牛的核心业务还是品牌服装业。到目前为止,铜牛具备全品类服装的生产能力,包括从内衣到外衣、童装到成人装、从针织到梭织,虽有缺项,但我们有相配套的供应链能力。”贾晓彬告诉记者,铜牛拥有年产4000万套服装的供应链能力,山东、河北、江苏、东南亚,都有铜牛的基地,铜牛已经形成全球化的供应链。
铜牛一直强调对品质的追求和对客户的人文关怀。
在贾晓彬看来,服装企业还必须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和舒适度,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着装要求,吸引忠实客户的追随。
铜牛一直专注科技创新,不论是原料、面料,还是各种纺织工艺,包括功能性纤维素纤维的运用,铜牛一直在坚持为客户提供自然、健康、绿色的产品。铜牛每年都有一到两支新的功能性面料推出,“这也是为什么多年来铜牛能够吸引众多老客户的原因所在。”
正因为铜牛一直执着于对面料的科技研发,从神州飞船系列立项开始,铜牛就成为中国航天员中心的行业科研战略合作伙伴,并成功研制出航天生理信号测试背心、航天员保暖内衣、航天手套等十多个宇航员专用功能产品,很好的解决了宇航员在太空舱生活的难题。
在谈到铜牛未来的市场布局时,贾晓彬透露,今后,铜牛除了进一步拓展零售业务外,还将发力定制类业务,包括校服、职业装,及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定制业务。
“校服市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过去品牌竞争力比较小,慢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校服的关注度会更高,铜牛在研发、品控和供应链上有自身的优势。今年,铜牛品牌的校服将正式面世。明年的时装周上或者以后的时装周上,铜牛希望把校服作为一个亮点来进行展示。”贾晓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