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为啥越来越趋于年轻化?

2016-07-27 19:19 燕赵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冠心病为啥越来越趋于年轻化

冠心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且患病的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可您知道么?冠心病可控可治,人们只要有足够的认识,可以远离冠心病。

不良生活习惯

使冠心病患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

30多岁的王先生,平时爬楼梯时总感觉胸骨后有压榨感,休息一会就没事了,就没有太在意。前些天夜里,王先生突然胸痛持续不能缓解,同时汗流不止,家人急忙拨打了120。在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医生告诉他患上了冠心病。随即医生为王先生进行了急诊支架手术,才转危为安。

“这么年轻,我怎么就会患上冠心病呢?”王先生想不通了。原来,王先生是一名业务员,常年在外就餐,每天得饮酒5两以上,每天吸烟得一包多,且睡眠不规律,极少参与体育锻炼,体形肥胖。“这些原因导致王先生这么年轻就患上了冠心病。”医生说,现在很多年轻人有高脂饮食、吸烟、大量饮酒、缺少体育运动和睡眠不规律等不良习惯,使得冠心病患病的年龄越来越年轻化。

动脉粥样硬化始发少儿期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由于发生粥样硬化,从而形成严重斑块或合并血栓,造成管腔狭窄,导致冠脉供血不足,从而致使心肌以缺血缺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始发少儿期,并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至20岁后可造成不可逆的病理损害。

冠心病的典型症状主要变现为心绞痛,阵发性胸骨后的压榨感、闷胀感,持续约3—5分钟,常伴有明显的焦虑。有时症状并不典型,可表现为气急、晕厥、嗳气等。根据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心病总的治疗原则是改善冠脉供血,减少心肌耗氧量,控制和消除易患因素,尽可能逆转或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稳定型心绞痛可选择控制危险因素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搭桥术。频繁发作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应及时住院观察,以避免发展为心肌梗死。

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

冠心病发病主要危险因素

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年轻人逐年增多。

性别:男性多于女性,约为2:1

高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高血压: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升高,均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约50%患有冠心病,是无糖尿病者2倍。

吸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家族史:冠心病具有明显的家族特点,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是内因,危险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外因,内外因结合,促使冠心病的发生。

冠心病患者需平和心态、戒烟戒酒、积极治疗

早睡早起:早晨起床前仰卧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做胸部按摩各50次,晚上睡觉前散步10—20分钟,预防心绞痛发作。

平和心态: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诱发心绞痛。

戒烟限酒:冠心病患者需戒烟戒酒,可少量饮葡萄酒等低度酒,不宜喝浓茶、咖啡。

劳逸结合、适度锻炼:冠心病患者生活中要注意两个“三联征”:寒冷、劳累、清晨;饱食、饮酒、兴奋。寒冷使血管收缩,劳累诱发心绞痛,清晨血压波动大,均加重冠心病;饱餐使胃肠血增加心脏血减少,饮酒造成心跳加速,兴奋增加心肌耗氧量,都可增加冠心病发作风险。

积极治疗:坚持服用必要的药物,及时住院治疗。

需特别提醒的是,冠心病患者的饮食要合理,“一日三餐,有粗有细,七八分饱”。 首先,控制总能量,主食要每天不超过500克,提倡各种谷类混吃,粗细搭配。然后,控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可食用瘦肉、鱼和奶等低胆固醇食物,避免吃动物内脏、肥肉、鱼子、蟹黄等高胆固醇食物。蛋黄含有多种脂肪酸、卵磷脂等有益冠心病元素外,还含有高胆固醇,建议每日一只或隔日一只即可。同时,充足维生素和矿物质也必不可少。多食新鲜蔬菜,深色蔬菜富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鲜果与干果均是钙、磷、镁、铜、铁、锰等矿物质的来源。最后,还需控制钠盐的摄入,每天低于6克(去胶垫的啤酒盖一平盖量)。注意生活中看不到的“盐”,如调味品、熟食、饮料等。

冠心病患者出门必备两种药

专家指出,应根据冠心病患者容易发生的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病症,配备不同的应急药物,如硝酸甘油、亚硝酸异戊酯等。

硝酸甘油:硝酸甘油是治疗心绞痛的首选药物,能够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减少心肌耗氧量,迅速缓解症状。发病时,含上一片,药快化完时病人就不疼了,或者说含一片不管用,五分钟后再含一片。如果两片含完,还不能解决问题,很可能就是心肌梗死,需及时送医院救治。

亚硝酸异戊酯:亚硝酸异戊酯,又称亚硝戊酯。能使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特别是扩张冠状血管和脑血管,使血压降低。吸入后半分钟即显效,持续数分钟。因会在胃肠道迅速水解,故口服无效。亚硝酸异戊酯可使血红蛋白转变为高铁血红蛋白,与氰化物形成无毒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恢复组织的呼吸功能,故有解毒作用。

当心绞痛急性发作而用硝酸甘油无效时,可将该药注射液(每支0.2毫升)裹在手帕内拍破,置鼻孔处吸入。 □本报记者 记者 李惺 通讯员 马国钧 讲课专家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一科主任医师 刘超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