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然春季了,但气温还比较低,心血管疾病高发,因为寒冷的刺激造成心肌耗氧指数上升,从而加重心脏负荷。尤其是老年人,要格外警惕心血管疾病侵袭。火箭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胡桃红告诉大家,注意唱好“五首歌”,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偷袭”,度过健康、快乐的春天。
一唱“保暖歌” 身体受凉危险多
典型病例:67岁的王大妈,平时就有心脏病,血压有时也高,有一天突然刮起了大风,她急急忙忙出门去买菜,当时穿得比较单薄,回来时感到浑身发冷,不一会儿就晕倒在地,家人立即呼叫120将王大妈送到了火箭军总医院,当时的血压已很高(190/80),幸亏抢救及时,没有出现意外。这时王大妈真是后悔莫及,一直感叹:以后出门一定要多穿点。
专家解读:常言道:“春捂秋冻,百病不生。”平时就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要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冷暖空气交替活动频繁,要及时增减衣物,不能穿得太多,也不能穿得太少,要恰到好处。尤其是在雨雪天、大风天、沙尘天来临时要立即添加衣服,戴好帽子,穿好背心护好背,鞋袜宽松护好脚,尽量少出门,一来是防止感冒而使呼吸道感染,二来是防止因气温的变化引起的血压波动。如果有紧急事情确实需要出门,一定要穿上羽绒服,戴上口罩、手套、帽子,围上围巾,穿上棉鞋,遇上大风天气,避免迎着风行走,尽量背着风走,或等一阵大风过后再走,减少血管受到冷空气的刺激。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0℃左右,不要来回调整温度,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可造成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增高,从而导致血栓形成、血管收缩或痉挛,还可造成心肌耗氧量增加。
二唱“运动歌” 锻炼身体量力行
典型病例:58岁的赵叔叔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每天早晨坚持锻炼,身体还算硬朗。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他彻底改变了这一习惯。一天早上7点多,天刚亮,他就穿上运动服到小区跑步,15分钟后,跑得满头大汗,接着他又练起了气功。他锻炼过程中,完全忘记了自己有高血压,一个小时后,别人都离开公园回到家中,可他还在坚持锻炼。没想到,在练气功时,突然感到头晕、眼花,幸好邻居路过发现及时,回到家中休息了一会儿,立即吃下两片常备药,这才缓过劲来。
专家解读:春天万物复苏,容易导致情绪兴奋,增加心脏负荷,加上昼夜温差大,血管反应强烈,很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赵叔叔在锻炼中之所以出现意外,是因为在起床后交感神经兴奋,早晨锻炼低层空气气温不易上升,在低气温时锻炼,血管骤然遇冷易收缩,容易诱发中风。其实对于心脑血管病人来说,初春坚持积极锻炼,是可以提高耐寒能力的,但锻炼时一定要适度、恰当,不要过早出门锻炼,上午八九点钟太阳出来后或下午4时左右运动为宜。运动前做一下准备活动,如扭扭腰,伸伸腿,揉揉膝盖等,感觉微微出了汗就应停止运动,时间以不超过30分钟为宜,不宜选择爬山、跑步、打球等激烈运动项目,可根据自己的年龄、病情、体力及个人爱好,选择户外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打羽毛球等中低强度运动项目。
在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不做鼓劲憋气、蹲下起立、剧烈用力的动作。要特别注意的是,如在锻炼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无力、气短,要立即停止运动,千万不能硬撑。通过适度锻炼,可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但在运动时一定要科学合理,否则就会弄巧成拙。
三唱“饮食歌” 暴饮暴食习惯差
典型病例:71岁的王大爷,一直被心梗这一老毛病缠身。他有一个沿袭多年的不良习惯,就是喜欢大吃大喝。今年春节,他盼望已久的一大家子终于团聚了,他和老伴做了很多丰盛可口的饭菜,他和孩子们围坐在饭桌旁,不管三七二十一,大鱼大肉吃个不停,一时兴奋,还喝起了酒,没想到的是,团圆饭刚吃完,他就感到胸闷、胸痛、气短,心梗果然发作了,孩子们立即将他送到了附近的火箭军总医院进行抢救,这才转危为安。
专家解读:对于心脑血管病人来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千万要管住自己的嘴,大吃大喝会使旧病复发,如果处置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有些人错误地认为春天不冷不热,是享受美味佳肴的最佳时期。其实,越是在春天,越是要控制好饮食,饮食以清淡、均衡、科学、适度为原则,适当摄取动物脂肪和蛋白质,因为这两类是人体营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新鲜瘦肉、鱼类、禽、蛋类、豆类等。主食宜选择粗粮及粗纤维食物(如红薯、玉米等),防止大便秘结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一定要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以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可以选择小青菜、油麦菜、香蕉、苹果等。宜多食豆类、豆制品,有利于胆酸排出,使胆固醇合成减少。还宜多吃鱼,因为鱼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血液黏稠度,防止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心脑血管病患者在饮食上要记住四忌:
1.饮食要低油、低盐、低脂,豆酱、咸菜、腌肉等最好不吃。
2.不能暴饮暴食,吃得过饱,造成心脏血液供应不足、大脑负荷加重。
3.控制高热能食物摄入,避免身体超重。
4.不能吃含糖量较高的甜食,糖在体内会转变成脂肪,可增加血液黏度。
四唱“情绪歌” 大喜大悲须远离
典型病例:63岁的李阿姨原来是一位大学教师,天生就有一副好嗓音,尽管年龄大了,但她唱的歌悠扬动听,男女老少都爱听。最近,一向爱唱爱跳的她张罗搞了一个老同学聚会,看到久别多年的同学,李阿姨异常兴奋,和大家来到了一家KTV,一首接一首唱个不停。和大家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李阿姨完全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冠心病患者,老同学劝李阿姨少唱几首,控制情绪,但她却全神贯注唱歌,两小时后,她感到气短、头晕、呼吸困难,幸好常备药带在身上,吃下两片才有所好转。
专家解读:春天的气候相对适宜,很多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都选择在这个季节放松心情,愉悦身心。因为保持心理平衡、稳定和愉悦的情绪有益心脏健康,可降低患心脏病的几率,良好的心境还可使机体免疫机能处于最佳状态。但一定要适度,不要一高兴就忘了自己的身体状况,这类高兴、激动要尽量缩短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不能哈哈大笑,一激动就没完没了,这样人的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很容易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当然,总是怀有焦虑、忧郁、悲观的负面情绪,对心脑血管病患者也是非常不利的,因为不良的负面情绪使神经系统的功能发生紊乱,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功能失调,长期下去,还可影响到血脂的正常代谢,使脂肪聚集凝固,最终沉积于动脉管壁形成斑块。心脑血管病人可以听听戏剧、养养花、练练书法,以此来保持轻松、平稳、向上的心态,千万不能总处在郁郁寡欢的不良情绪中。
五唱“保健歌” 牢记年龄莫逞强
典型病例:李大爷今年67岁,是军队的一名退休老干部、老前辈,由于多年在部队里形成了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每天早晨天不亮就从床上爬起来,洗一把凉水脸,就急匆匆出去跑步锻炼,白天没事就约邻居下象棋,输了一直想赢,赢了还想再赢,这样一下就是半天,连午饭都顾不上吃。他还经常出去跟老战友聚会吃饭、打台球等,有时甚至玩到晚上才回家,以至于患心肌炎的他身心疲惫。由于长期生活不规律,不注意自我保健,最近,他的心肌炎再次复发,在医院住院接受治疗,这下他才明白人不服老真不行。
专家解读:有很多心脑血管病人认为,春天天气好、人的心情好,生活习惯可以改变一点,让自己过得更自由、更放松,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四点:
1.在生活中,躺下、起身、低头、下蹲等动作要尽量缓慢,以免发生低血压,或突然出现晕厥、摔倒。
2.早晨不要起得太早,起床后先不要急于下地,在床上坐一会(5分钟左右)再穿好衣服,然后再喝一杯温开水,让血液得到稀释,以免出现心绞痛、中风等。
3.定时测量血压,密切关注血压变化,根据病情,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一旦出现头晕、头疼、肢体麻木时,要及时上医院就诊,千万不能麻痹大意。
4.生活要规律,注意劳逸结合,社交活动不能过于频繁,脑子里要有时间观念,吃饭、睡觉、运动都要有固定的时间,不要一玩就忘了一切,不能过度劳累,更不能熬夜,晚10点前必须上床睡觉。
文/莫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