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箭:加强房屋租赁监管实现群租房“零增长”
在昌平区生活的超过100万的常住外来人口中,租房住的占了大部分,因此,管好出租房屋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疏解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介绍,昌平区围绕贯彻《北京市房屋租赁管理若干规定》,落实房屋出租登记备案制度和房屋租赁税征收措施,加强房屋租赁中介机构监督管理,加大出租房屋安全监管力度,在农村地区探索推行房屋出租“中介式”管理模式,确保“群租房”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新生“群租房”实现“零增长”。
记者从昌平区了解到,2016年上半年,昌平区通过建立举报奖励、挂账督办、宣传教育等群租房治理常态化机制,清理整治群租房131户、447间。检查人防工程和普通地下室416处次,整改隐患24处,审批27处人防工程用于公益服务,全区83%的人防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专项检查和日常巡检备案房地产经纪机构110次,下发整改通知60余份。此外,昌平区还将房屋租赁管理纳入社会治理体系,立案查处了一批房地产经纪机构违法案件,全面完成了市、区两级挂账3804户、16199间群租房治理任务。
第四箭:全面清查集体经济合同为转型升级夯实基础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集体土地的统一规划、统一利用和统一管理,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开发项目的顺利建设和镇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昌平区在郊区县中率先出台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1+5”系列文件,扎实开展了村章托管、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管理、集体经济在线实时审计等工作,初步建立了标本兼治的源头防范管理机制,并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农村集体出租土地合同的清查整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从源头防止违规签订集体经济合同乱象和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
2016年以来,全面推行农村集体“三资”运营实时监控,完成了工商资本租赁农地清查登记工作,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完成交易4笔、成交额1.6亿元,新签订的63份农村集体经济合同全部实现规范管理。
昌平区委常委、副区长苏贵光表示,近年来昌平区全面提速重点功能区和专业园区建设,对回龙观、天通苑等大型社区里的农民劳动力产业安置用房进行整合,继续推行农村劳动力产业安置用房统一经营、回迁安置富余房源集中趸租模式,用于建设“回+”等双创社区140万平米,不仅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益,对壮大集体经济、防止低端产业进入也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箭:以业管人 “腾笼换鸟”推动低端产业转型升级
昌平区政府清醒的认识到,人口疏解的根本不在人,而在业,只有进一步加强功能疏解、产业升级才是调控人口的治本之策。昌平在全市率先出台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其中12个门类、58个大类、204个中类、540个小类的行业被禁止或限制发展。
在昌平区回龙观镇中部,曾经京北主体量最大、交易额最高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回龙观城北市场如今已经不见了踪影,市场带来的巨大的人流车流,以及随之而来的流动人口大量聚集也随之不在,周边环境正在逐步恢复中。而类似的场景,在昌平各街镇不断上演。中滩村4.5万平方米电器回收市场夷为平地、“东方不夜城”烂尾22年拆除殆尽、沙河10层砖混违建轰然倒塌。
2016年上半年,全区关停腾退工业污染企业22家、改造工业大院3家、清退有形市场3个、清退拆除养殖场(户)3个。综合举措下,已疏解流动人口9.9万人。对此,苏贵光副区长在此前接受采访时指出,“将带动近1000人外迁,未来五年每年清退四五十家低端企业。”
据介绍,随着高耗能产业的退出,昌平将打造具有昌平特色的“高精尖”经济结构。着重推进“三城一区一基地”等重要产业空间载体建设,截至目前,未来科技城初具城市形象,已吸引中国铝业、中国商飞等12家央企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