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食品谣言,维护健康的食品网络环境和市场生态,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努力、法律的威力、企业的自觉和网友的防范等等。只有多管齐下,才有希望实现阻击食品谣言、打击造谣传谣的目的。
“西瓜打针催熟”“蒜苔蘸甲醛”“吃大盘鸡感染H7N9……”近年来,这类食品谣言此起彼伏,其结果除了让产品生产者遭受损失,也让广大消费者陷入迷惑,到底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不能吃?尽管有些谣言随后被证明是假的,但不少老谣言“变种”继续传播,新谣言还增强了“科学含量”,危害不小。
网络谣言为何青睐入口之物?答案很简单,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在公众对食品安全、食品健康尤为关注,食品谣言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兴趣,更容易传播;另一方面,民以食为天,人人都离不开食品,很多时候我们完全是出于好心把“食品忠告”转发给了亲朋好友,结果却造成了食品谣言的病毒式传播。
各种谣言甚嚣尘上,不但让消费者无所适从,而且也让牵涉其中的生产经营个体、公司及其他组织遭受重大损失。如何遏制、阻击各种食品谣言的传播,是从政府到社会、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网友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在笔者看来,打击食品谣言,维护健康的食品网络环境和市场生态,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努力、法律的威力、企业的自觉和网友的防范等等。只有多管齐下,才有希望实现阻击食品谣言、打击造谣传谣的目的。
首先,依法监管不能缺位。公安、工商、食药监部门等公权机关应针对食品谣言多发频发和散发性的特点,增强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协同协调工作能力,加强监管力度,扩大执法范围,追根溯源,依法严格惩治,从根本上掐灭造谣传谣的“邪火”,扑灭造谣传谣者的嚣张气焰。此外,谣言盛行于网络,我们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辟谣。为此,应该由政府和主流媒体、专家机构共同打造一个权威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集辟谣、科普、不良自媒体公示等信息于一体,惩恶扬善,让各方的食品安全信息能够得到展示交流,让权威主流的正能量占领舆论阵地。很多网友之所以对食品谣言随手就转,就是因为自身也难辨谣言的真假,于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成了谣言传播的帮凶,而有了这样的平台,就可以起到有效科普、辟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