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热销的系列小说《清明上河图密码3》,用小说笔法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长卷《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800多个人物处理成一个牵涉了宋、高丽、辽、金、西夏、方腊六方势力的巨大的阴谋与复杂的杀局,让许多读者惊呼“居然还能这样看画?”“这是真的吗?”。
今天,日新月异的技术更新,带来的不仅仅是大批量信息的共振,而且挑战了文化艺术的存在方式,那么,《清明上河图》中真的藏有什么惊天秘密吗?
“清明”是清明节吗?
《清明上河图》的版本繁多,据研究这件作品超过40年的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荣誉教授韦陀表示,多数版本表现的是清明时节汴京人的生活。这一说法其实支持的人还挺多的,早在明代,李日华在《味水轩日记》中就表示,他所见《清明上河图》上,有宋徽宗题诗,诗中“如在上河春”句点明了图所描绘的是春天景象,所以将图的内容归纳为描绘了汴京城郊人民在清明时节所进行的扫墓、踏青、探亲等种种活动。
不过这些年的研究也提出了新的意见。如1981年《美术》第二期载宋史学家孔宪易《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首先对图描绘清明时节的说法提出异议。他通过研究发现,图上有一些内容,描绘的不是清明时节的景象,这包括:第一,画卷之始有一驴队驮着木炭由小路而来,这说明冬日不久来临,这些木炭是准备过冬御寒用的;第二,画面上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茄子一类的作物,还有儿童光着上身在街头玩耍,这些不可能出现在清明时节;第三,画面有的地方的杨柳枝繁叶茂,有人手持扇子,打赤膊,这些符合秋季的景色;第四,草帽、竹笠在画面上多次出现,根据当时东京的气候,清明时节似乎没有必要戴这些东西;第五,许多小摊上摆的是切好的西瓜,而清明节还不会出现此类瓜果;第六,画面上临河的一家酒店,在条子旗上写着“新酒”二字,《东经梦华录》载当时的习俗是“中秋节前,诸店借卖新酒”,可见当为秋天。还有,按宋代风俗,清明节前后,汴京居民几乎家家门插柳条,但这一风俗,在图中并没有体现。孔宪易认为,“清明”是汴京城内“清明坊”简称。因为图中描绘的主要是清明坊到汴河口这一地段的热闹场面。
还有为数不少的研究者认为,所谓“清明”既不是节令,也不是地名,应是古代用以称颂“太平盛世”的代名词。
序章从城郊开始
长长的画卷,画幅一展开就是城外郊野,荒村小桥。一个大孩子领着几头驮着木炭的毛驴走过小桥,在想象中,我们几乎可以听到驴蹄叩在桥面上的声响。这幅北宋生活长卷正式展开。
仔细看去,观者并不是处于同一个观察点的。画卷内有的人物采取平视,有的略微俯瞰,甚至在同一段画面里兼用不同的角度来处理。例如在这段里,用平视视角处理驮着炭的毛驴,略微向上仰视的角度处理抬轿入城的一行人,然后用俯视的角度描绘骑驴出城的旅客,这是典型的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可以同时表达不同角度甚至时序的内容。
“正店”、“脚店”与酒类专卖
宋代禁止私人酿酒,实行官方专卖,叫“榷沽”,“正店”是有酿酒权的大酒店,脚店没有这个权利,需要从正店批发酒来卖。北宋末,全国有203种名酒,今天我们知道的各种名酒,宋代基本上都出现了。画面上所能看到的大小食肆,都悬挂着同样的间色酒旗,也就是规定的专卖标志。在一间特别标明了“新酒”的脚店门前,可以看到辉煌的“彩门欢楼”(是招徕客人的装饰性的高棚子,不是真的楼),门前客人往来络绎,咨客正在弯腰迎接,有趣的是,门外还竖着一根高高的木杆,杆顶上有一只头向东北方的小鸟。其实,这不是真的小鸟,而是当时用以测量风向的风向标,名字叫做“五两”。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天刮的是西北风。
在这间“脚店”后面,是一间食肆或茶坊(没有酒旗,所以不能卖酒),里面有几个顾客在聊天,隔壁又是卖糕点的——馒头、包子、饼是北方人的主食,虽然南食及川饭在汴京流行,但并没有影响北食的主导地位。汴京有许多北食店如徐家瓠羹店、马家羹店、史家、桥头贾家瓠羹店,都是以卖羹为主的食店,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有名的馒头有“在京第一”的万家馒头、孙好手馒头,包子有王楼山洞梅花包子、鹿家包子等店,吃食有笋蕨馄饨、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肉油饼、糖肉馒头、太学馒头等名目。另外还有油饼、胡饼店,这些饼店的规模很大,而制作也非常专业化。
据《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