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国企艺苑:清明回乡记

2016-04-06 10:06 首都建设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艺苑

清明回乡记

今年清明节,和每年一样,5点半起床,和父母一起回家乡给先祖扫墓。我们习惯叫上坟

我的家乡在京西门头沟的千军台村,有着千年的历史。从门头沟城区到群山环绕的村里,开车要走两个小时左右的山路。

开车行驶在山路上,爸爸指着山脉上一条白线说:看!那就是我们小时候走的山路。

在他们小时候,山里还没有公路,出行全是走山路。

早上8点多钟,我们到达半山腰上的村里公墓,同族的亲友已经到了。我们为祖先摆上贡品,烧纸,清扫墓园,寄托哀思……

来扫墓的有快70岁的老人,也有几岁的孩子。大家从北京各处回到这里,互相叫着儿时的小名儿。不管是厅局级干部,还是成功的企业家,还是普通的工人,大家都是同一个身份:乡亲。

扫完墓,山下的一串小汽车开始启动。不一会,村里的广场就打破了往日的沉寂。

据说,千军台村在宋朝前就已经建村,附近的大寒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汉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处。明代,因为有一支千人的军队在这里驻扎,所以得名千人台,到清代改称千军台。

走进村子,远远就看见了那棵高达数米的大槐树。据说此树有千年的历史,当年村里这条主路,就是京西古道的重要节点。这棵树的树洞,能过骆驼。

走到家门口,看见各色石头垒成的院墙,不禁想起了父母当年的不易。当年父母是裸婚,因为爷爷奶奶去世早,他们只有自己动手创造家园。我家的院墙,之所以是各种颜色的,因为这些石头不是买来的,当时没钱买。一场大暴雨后,山里一些石头被雨水冲刷下来,父母就去山里捡回来。家具都是爸爸自己做的。

在院里,我找到了爸爸当年用铁管焊成的婴儿车,虽然已经生锈,但依旧结实。内心一阵欢喜,又是一阵酸楚。

屋里,父辈们聊得正欢。听他们聊天,我知道了未曾见过的爷爷一生倔强,奶奶则是善良朴实,却命运坎坷。父辈们的青春记忆里,都有饥饿和贫穷的印记,如今他们已经年过半百,衣食无忧,生活幸福。大山里的人们世代勤奋,一代代人在山里耕种劳作,春华秋实。抗战时期,这里英雄辈出。

站在村口,望着成峦叠嶂的远山,清风徐徐。我闭上双眼,体会漫山遍野的绿色,用心聆听北方乡村三合院里传出的歌声,林间无处不在的蝉声,漫漫古道上的驼铃声,正月十五古幡会的锣鼓声;回望田里劳作的人,山上放羊的人,为了保护全村被日本兵弄瞎双眼的人,在煤矿里用尽全力干活的人,在城市里为了梦想努力奋斗的人……

这时,我觉得自己真正回到了故乡。

守望清明

清明节,脑子里总会想起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小学的时候,只知道这诗是必须要背下来的,哪里去理会其中的内涵。到如今,越长大越觉得诗是伤感的,特别是在回忆往事时。但伤感过后,总有一些美好的记忆直击内心的柔软,那一刻,面带微笑,却也泪眼向远方。

小时候,清明节是姥爷坟前的一碗酒,更是遍布田间的平民佳肴苦苦菜。

姥爷生前精瘦有力,不大的眼睛总是透露着一丝威严。我对姥爷的印象,还在于他对酒的嗜好。姥爷话不多,再加上不怒自威的气势,小孩子们很难亲近他,但只要一喝酒,整个人像是变了一样,常常抱着我们这些小辈,诉说他年轻时候的光辉事迹。虽然听不懂他说的那些事,但很高兴姥爷也能和我们玩到一块儿。

姥爷很早就去了,饮酒过量,伤了身体。

自打姥爷走的那一年,与老爷的见面,只有初一和清明节了。一到清明,母亲就带着姐姐和我到姥爷的坟前上香、磕头,再敬一碗酒。

上完坟,母亲就带着我们到附近的田间去挖苦苦菜。虽是野菜,但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没想到这样的平民菜,如今价格之高令人咋舌。那个时候,挽起裤腿,拿着小锄头,蹲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中,挖着苦苦菜,和姐姐追逐打闹,生活简单而欢乐。清明节的记忆,除了爱酒的姥爷,就是每天早上上学前的一碗粥和一碟苦苦菜。

长大后,清明节是假期里的踏青之旅,更是一次整理过去、重新出发的真诚守望。

清明时节,寒冬远去,春现新绿,人的心情也随之敞亮起来。又是假日,约上三两好友,远离闹市,到郊外来一场任性的踏青。

可以说,越长大,越发觉内心装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翻来覆去,反复折腾,有好有坏,自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何不在清明时候,放下暂时的困扰,在万物生发的季节,回味一年的成长,感知时间的力量,让浮躁的心归于宁静,让茫然的未来归于清明。

去郊外欣赏山花盛开的美景,感受自然的魅力,让紧张的心得到舒缓。去陵园祭奠长眠的先人,烧一扎黄纸,感受历史的印记。静心思考,守望清明。

风清心明。走过四月,走向成熟,才能换得沉甸甸的金秋。

白开水的幸福生活

早晨,水壶在燃气灶上呼呼作响。

水开了,晾上一杯白开水,把孩子的水壶装满,看着孩子走出家门,开始一天的学习。自己也开始一天紧张的工作。

晚上回到家,简单的一声问候,暖暖的,睡觉也香甜。

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在喧嚣的城市,寻找一份宁静,就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也许,这就是我想要的一种生活,或者说是一种心态。

如果你真的渴过,就会知道一杯白开水有多美味。如果你经历过生活的沧桑,就会知道白开水的人生,其实就是你一直追求的终点。如果你一直不曾停下追寻梦想的脚步,当你停下的时候,会发现世界不过是个圆,虽然没有果汁的甘甜,白开水的人生,其实才是最真的味道。

老人常说:孩子,只要你平平安安一生,爸妈就知足了。年轻的时候,真的很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总觉得要去争一争,别人成自己也成,总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天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蓦然回首,突然发现自己原来走的并不远,却一路丢失了太多珍贵的东西。望着父母年迈的容颜,守着自己的小家,突然感到心里有点微微的酸,眼眶竟然有些不自禁的湿润。才真正理解了那句话的真正含义,才知道守住平凡,其实也很不容易。

这个世界很繁华,于是我们不停地追逐,不停地寻找我们认为最完美的人生,有人得到了想要的生活,有人却一无所获。有人一路顺风,有人却磕磕绊绊。

一晃工作20余年,回想以前的日子,突然间很想笑,觉得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句话颇有道理。曾经畅饮着可乐、雪碧、啤酒,高谈着人生理想,到现在只想守着一个小家,看着孩子慢慢长大,感觉这才是最完美的幸福。

白开水既去火,又养人,不会让人发胖,也不会让人身体不适,可以说是营养最均衡的饮料。没有牛奶的浓郁,啤酒的刺激,咖啡的香浓,简简单单,清澈见底,如普通人平凡而真实的生活。

白开水可以百搭,加上柠檬就变成了柠檬水,加上茶叶就变成了茶水,加上酸梅精就变成了酸梅汤。其实不管哪种饮料,都是以白开水为基本原材料的,只不过白开水隐藏了自己,成就了其他。

当你遇到一个像白开水一样的人,一定要学会珍惜,因为也许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他不会高谈阔论,却会竭尽所能伸出援手。因为在那平静如水的生命里,有着一颗最真诚和真实的心。

这是属于白开水的幸福生活。懂得生活的他们,用一份执着诠释自己的小小幸福。也会想起沸腾的日子,但我更珍惜这种暖暖的生活,因为我知道无论你会融进什么样的元素,获得怎样的人生,当经过岁月的沉淀,你我最后都会沉淀、还原。

爱的力量

生活中,有一个人总是将我们支撑,有一种爱总是让我们温暖。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

2008425日,母亲突发脑梗,造成身体右侧偏瘫。一向坚韧的母亲,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一边用左手不停捶打着右侧毫无知觉的身体,一边如同婴儿般哭泣不止。

记忆中,只见过母亲流过两次泪水。第一次是1997年,父亲的故去让她痛失了相伴一生的伴侣。时隔11年,母亲再次遭遇人生的打击,她的哭泣声让我痛彻心扉。

我们强忍泪水,将母亲紧紧拥在怀里,哽噎着说:妈,您放心吧,有我们姐仨在,一定会帮您渡过难关,您的身体一定会恢复健康的。

母亲颤抖的身体渐渐平息,抬起泪眼婆娑的脸,用左手轻轻擦拭着我们的泪眼,重重点了点头。从她的目光中,我们读懂了母亲:我是不会轻易被打倒的。

穿衣做饭、料理家务、读报说话……这些简单的事情,对于生病的母亲来讲,简直是不可完成的。

为给子女减轻负担,尽早恢复自理,母亲开始了艰辛的康复之路。

北大医院的康复理疗室中,母亲认真锻炼着,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已经73岁的母亲,在理疗床上两腿弯曲着支撑在床上(右腿靠家人扶着),一气做着向上抬臀50个的康复运动。跑步机上,母亲在儿女的帮助下步履艰难地行走。咬紧牙关,在右腿右胳膊绑着3公斤重沙袋的情况下,反复做着向上抬举的动作。而我运动、我健康、我能行,一直是坐在轮椅上的母亲天天念叨的必备功课。

苍天有眼。经过医生的积极治疗和母亲的不懈努力,三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右侧偏瘫的母亲竟然能自己站立了,连医生们都感叹说:没想到老太太恢复的这么快,真是个坚强的老人。

虽然母亲可以站立了,但是离开人的搀扶,一步也不能行走,而且右胳膊右手没有一点好转的迹象。

出院前,医生特意叮嘱母亲:你人虽然出院了,但坚持康复锻炼的路却刚刚开始,我们相信你一定会康复的。

这时的母亲,俨然一个小学生受到老师的夸奖般面露红晕,嘴里含糊不清地说了一句,也许外人听不懂,但作为日夜陪护在母亲身边的儿女,这句话听着真真切切:我一定行!

从此,母亲像小孩子一样,恋上了摆积木和抓豆子,每天家中都会传出阵阵笑声,为母亲终于用右手连续抓起了10粒豆子,为母亲胳膊又向上抬高了1厘米。点滴的成绩,做儿女的我们都会激动地拥抱母亲,并为母亲送上深情的一吻。

由于口齿不清和行走不便,要强的母亲生怕被人家笑话,而不愿出门。那年89月份,恰逢北京残奥会召开,为恢复母亲的信心,我们特意带母亲去鸟巢观看残奥会女子100米比赛。看见伤残的参赛女选手,佩戴着专用比赛假肢,在赛道上奋勇向前奔跑的身影;看见有的选手不慎摔倒了,依然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并顽强奔向终点。母亲惊讶不已。

她们虽然残疾了,却依然在赛场上展示自己。您的身体条件比她们好得多,她们能够在赛场奔跑,您也一定能恢复自己行走。

母亲重重地点了点头。

为恢复母亲说话的能力,我们硬性规定,母亲每天必须念报半小时。

行走不便怕人笑话,我们偏推母亲去北海公园,让她自己在湖边行走。母亲会像小孩一样站在那里耍赖不走,而我们也使出了杀手锏:那好吧,明天我们全部辞职来做你的拐杖。于是,母亲颤巍巍地一步步挪动身影。

记得看过一句名言:由于勇敢的坚韧,无可避免的祸患将会被征服。

不能成为儿女的拖累。秉承这样的信念,母亲苦练三年,终于战胜了病魔。如今,退休在家陪伴母亲的我,最高兴和骄傲的事情,就是看着已然康复的母亲,每天悠闲快乐地漫步在楼群小公园里与人聊天,或是信步穿行于两湖岸边赏景观花,亦或在健身器材上强身健体。

责任编辑:贾奕炜(QF0013)  作者:朱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