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也不容低估,尤其是国际经济、政治局势的变动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
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从内部来讲,现在正处在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三期叠加”的阵痛还在持续。目前经济往上走确实有压力,但是往下是有支撑的,仍然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和条件。
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度将成为影响经济增速的一个重要因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接棒驱动
“十二五”时期,我国进一步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通过稳增长为调结构创造了有效空间和条件,通过调结构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两者相辅相成;而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这些在“十二五”时期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11月份,决策层在需求侧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调结构为例,2012年,我国服务业现价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5.5%,首次超过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4年,服务业比重上升到48.1%,比2010年提高3.9个百分点,到“十二五”期末的2015年,服务业进一步上升到50.5%。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服务业要占到GDP的56%。
此外,属于需求侧的投资、出口和消费(即“三驾马车”)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十二五”时期也出现了明显变化。2015年“三驾马车”中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是60.9%,比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高19.2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是84.7%,比资本形成总额35.8%左右的贡献率高出了48.9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与消费的贡献率差距进一步拉大。
这组数据表明,通过近几年的调结构,我国经济结构和动力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
但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面临的供给侧矛盾愈加突出,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于是,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属于需求侧的三大需求,与之对应的是供给侧,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简单地说,现在正在进行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分手段,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激活微观活力,在减税、金融改革等方面,努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这有利于提高企业发展能力,增加有效供给。这种供、求两侧相结合的调控方式,是符合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正确选择。
化解供给侧矛盾的办法就是以改革推进结构性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这对经济转型和稳增长都有利。现在国家提倡的创新、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改造传统动能等发展理念,则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接棒驱动中国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
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加速“落地”,现在已有多个省市出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综合性方案和专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