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1日6:34:09,进入二十四节气的夏至,气温升高,天气炎热,人体内的阳气由此开始进入一年中最为旺盛的阶段,一年一度的冬病夏治拉开帷幕。知道吗?“冬病夏治”不光是贴膏药、打伏针。6月20日,省中医院发布消息,今年会引入中药内服、艾灸、理疗、按摩等特色疗法,采用穴位贴敷、艾灸疗法及内服中药三位一体的疗法,根据不同的病症,给予患者个性化的治疗。
是否必须在伏天进行;是不是立竿见影,可以放弃其它治疗了;除了贴膏药、打伏针,特色疗法怎么治……冬病夏治大幕开启之际,本报记者采访省中医院风湿科赵剑峰主任,教您科学冬病夏治。
省中医院去年“冬病夏治”6600例病例逐年增加
家住省城朝阳街的李珍(化名)大娘,今年65岁,哮喘6年了。两年前开始冬病夏治,贴三伏贴。“我前年开始贴三伏贴,当年冬天发作次数就减少了,症状也有所减轻。去年继续贴,居然一冬天都没发病,舒舒服服过了个冬!”李珍大娘说,明天(21号)夏至一到,她就去贴夏至加强贴,等到了冬天,人也少受罪。
省中医院的赵剑峰主任说,其实,像李珍大娘这样的冬病夏治病例越来越多,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省中医院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该院持续数年开展“冬病夏治”活动,去年“冬病夏治”贴敷病例达6600例。同时,“冬病夏治”治疗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呼吸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耳鼻喉科疾病、儿科疾病、慢性皮肤病、妇科疾病等均可进行冬病夏治,对于一系列急性慢性疾病效果良好,为患者驱风散寒,祛除体内沉疴,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使以往在冬季易反复发作的疾病减少复发。因此,受到老百姓的认可。
夏至之后随时可冬病夏治不可擅自放弃其他治疗
众所周知,冬病夏治是利用夏季人体阳气充盛的时机,用温助阳的药物贴敷穴位疗法,驱散体内陈寒,预防或治疗虚寒性疾病。
大家觉得,冬病夏治只能在三伏天进行,还有的认为是在入伏第一天去贴三伏贴会最有效。是真的吗?赵剑峰解释,冬病夏治不是必须在三伏天开始,也不是必须入伏第一天进行。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夏至之后随时都可进行冬病夏治,提前或延后几天都不会影响其疗效。
有的人特别相信冬病夏治,以为一贴治百病。因此,擅自放弃了其他治疗。对此,赵剑峰提醒,冬病夏治属于预防性的治本之法,但不是一贴见效,一治就好,是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大多数疾病需要坚持3—5年的治疗,到冬天发病的季节才能显现出疗效。而实际治疗中,有些人贴了一年觉得效果不明显,就不再坚持,还有些人贴敷后擅自停药,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冬病夏治需要综合治疗,只靠贴敷,暂时放弃其他治疗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对慢性病患者,如哮喘、老慢支等患者而言,应该遵医嘱坚持相应治疗。
不光只是贴膏药、打伏针艾灸、按摩也属冬病夏治
很多人认为冬病夏治就是贴膏药、打伏针,但是,你也许不知道,中药内服、艾灸、按摩也是冬病夏治的疗法。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方法有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
赵剑峰主任说,今年采用穴位贴敷、艾灸疗法及内服中药三位一体的疗法,根据不同的病症,给予患者个性化的治疗,辨证施治,可以扶助正气、驱逐寒邪、温通经络,达到“治病求本”的疗效。
那么,“冬病夏治”方法都有哪些?赵剑峰主任予以详细介绍。
中药内服:即“三伏补”
冬季进补,是为夏季储备能量,而夏季进补则是为冬季准备阳气。春夏之时,人体内的阳气比较足,而病邪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所以是治疗一些疾病的好时机。除了人们熟悉的中药贴敷、拔火罐等,服用中药汤剂同样具有调和气血和通经活络等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更方便,更全面。尤其适合阳虚、气虚体质的人群。
中药内服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冬病夏治的疗法,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程度、体质状况,结合苔脉辨证论治,可选方用药调理。通过服用益肺、健脾、补肾的药物以起到扶阳祛寒、调畅气血、疏通经络等作用,从而达到冬季不生病、少生病或减轻症状的效果。通过中药内服的调理,对一些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女性宫寒痛经症等还能达到治本的目的。
中药外敷:即“三伏贴”
最具有代表性的治疗措施为三伏天的药物穴位贴敷(即天灸疗法,常采用具有温通功效的中药组方制成贴敷药物),因其疗效明显、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无明显副作用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穴位贴敷一般选择在夏季三伏天进行。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根据具体的病症选用不同的穴位,分别于三伏天各敷一次。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以机体自我感觉可以耐受为度,但一般不超过24小时,疗程最好连续应用3—5年。
针灸:即“三伏灸”,尤其是艾灸
艾灸是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它是利用艾绒在体表穴位上的烧灼,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药物的作用和腧穴的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调节阴阳、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等作用。
艾灸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艾灸疗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所取穴位不同,灸法不同,刺激程度不同或施灸所用材料不同,因而功效也不同;因此,临床应用时应当视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和操作方法。
注意:冬病夏治须配合药膳食疗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穴位贴敷疗法已被证明是较有疗效的一种中医疗法,但任何一种疗法都有其局限性,甚至有副作用,并不能包治百病。冬病夏治常须配合药膳食疗(如做菜常用生姜、常用茯苓山药煮粥等),禁食生冷以防耗伤阳气、少食肥甘厚味以防助湿生痰、慎食海鲜等发物以防诱发过敏。皮肤过敏或有破损或有疮疖者、疾病发作时、有严重疾病者、或经医生诊察后告诫不适合者,都不宜应用三伏贴。还可配合凉水洗脸、游泳锻炼、呼吸操锻炼等体育锻炼措施。
○链接
何为“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伏天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根据《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它利用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盛、人体经络最疏松之时,治疗寒湿性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报记者 李莉 通讯员 赵慧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