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早早的都是客商上门或者提前预定,但今年春季芹菜上市价格从去年的1元多钱降到现在的几毛钱,即便如此仍无人问津!”11日上午,西安市临潼区新市街办高庙村村民焦辉忍着泪,让旋耕机开进了自家的5亩芹菜地,一会儿功夫,已过成熟期的芹菜被机器打碎。(6月12日《华商报》)
西安临潼区的芹菜为何滞销?据悉,临潼区的芹菜主要销往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一带,西安芹菜上市时间往年比销往地晚十天半个月。今年由于天气原因,江苏、山东等地芹菜上市时间与西安的重合,导致西安的芹菜卖不出去。看起来,导致西安芹菜严重滞销,是“天气原因”,具有偶然性。但笔者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是暴露政府服务短板。
在当前农村发展形势下,政府农业部门会关心农民种什么、怎么卖,但主要停留在抓样板、出政绩的“大手笔”等拳头产品或品牌产业方面,除此之外,往往由农民“自生自灭”,认为市场条件下,农民种什么菜,销往哪里,是农民自己的事。于是就有一边厢市长、县长高调推销农产品,一边厢农民种植的蔬菜、水果无人问津并严重滞销的现象。
这缘于政府部门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服务“三农”的观念,服务“三农”没有完全转型,尤其是在信息服务方面存在严重短板。一则,对天气和季节的变化预报预测缺失,没有引导农民抢抓季节,错峰种植,导致蔬菜水果出产时间重合,影响了市场销售。二则,没有准确掌握农民所种植的蔬菜、水果的盛产期,没有提前为农民想好出路。三则,自身信息封闭,没有在危机到来之前替农民发布信息、找买家。四则,没有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替农民想办法,即使有人愿意帮农民,但却堵在信息不通的“最后一公里”。
由于政府部门服务“三农”还没有转型,也没有专门的考核制约,没有层层传导压力,于是基层政府部门对服务“三农”抱着想干、愿干则干,反之,由农民自我“挥洒”,反正是农民自己的事,赚了是农民的,亏了也是农民的,与政府部门无关,政府也管不着。甚至不排除有的官员因怕担责而作壁上观。“农民忍泪铲菜”敲响了服务转型的警钟。